中国特色文论话语体系研究专题

  • 论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

    陈剑晖;

    海外华裔学者陈世骧先生多年前提出中国文学注定要以抒情为主导,抒情精神是中国的一个文学传统。此观点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文章通过对中国散文抒情传统的梳理考察,对陈世骧的观点作出了回应。在追溯中国散文抒情传统流变的基础上,文章归纳出"离—归"情感模式、"乐—忧"情感模式、"喜—悲"情感模式三种抒情形态。从抒情立场和内容上说,西方抒情文学倾向于个性解放,向往理想世界,强调个人的主体价值和自我感情的宣泄;中国的抒情散文更看重个人的感情表达与社会性的统一。就抒情的方式和手法而言,西方抒情文学更多的是采用直抒胸臆、以景喻情的写法;中国的抒情散文也有直抒胸臆的作品,但更多的是采用曲折含蓄、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中国散文不但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风骨、气度与神韵,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基因和情感密码。它是中国一笔巨大的文学遗产,也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可靠保证。

    2019年04期 v.39;No.22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58 ]
  • “中国美学”的现代出场及蝉蜕轨迹——一个问题史的考察

    赵强;

    在一个多世纪以来中西方学者的美学研究和美学史书写中,"中国美学"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合法性确认过程。中国和西方间的文化交往,推动了美学在中国的本土化,一再突破并消解了西方美学的普遍性假设,催生了一种多样性的"世界美学"观念,"中国美学"由此得以在现代出场,并展开其历史建构。如何叙述中国美学,构成了推动"中国美学史"研究和书写不断深入的"元问题"。

    2019年04期 v.39;No.225 1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13 ]

专题 物质、媒介与技术:当代文论研究的新动向

  • 基特勒媒介理论视野中的文学本体问题初探

    杨光;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既是重要的媒介理论家,也是独具特色的媒介文论家。通过深刻分析1800/1900年代西方社会由技术媒介所建构的话语网络,基特勒提出了"媒介决定我们的现状"的结论。该结论实际表达了一种强调技术媒介物质性与先在性的媒介本体论。通过分析基特勒媒介理论与福柯话语理论的关系,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其媒介本体三层意涵的生成逻辑,亦可由此发现基特勒从媒介本体论问题向文学问题的衍生逻辑。正是基于其媒介本体论,基特勒做出了"文学是一种书写技术系统"的本体论断,进而以"书写""媒介性""物质性"为核心建构了一种具有强烈的后阐释学与后历史主义色彩的审视文学和文学史现象的文论新视野。

    2019年04期 v.39;No.225 2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23 ]
  • 增强现实与空间转向——网络文学的场景书写及其审美变革

    韩模永;

    网络文学的场景书写包括三种代表性的形态,即作为空间图景、虚拟现实和定位叙事的场景,它们之间虽存在差异,但都侧重于对位置、场所、空间、视觉等要素的刻画和塑造。这些写作倾向和特征明显不同于传统文学的书写,并导致文学发生了诸多变革。具体来说,在内在的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文学从摹仿现实走向增强现实。前者表面虚构,本质真实,后者则表面真实,本质虚拟;在外在的审美特质上,文学则从时间艺术进入空间转向。网络文学场景书写突出文学的视觉形象、创造并置的空间结构并建构移动的位置场所。

    2019年04期 v.39;No.225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95 ]
  • 看的方式:历史化、技术化与中国艺术经验

    刘泰然;

    马克思提出了"感官的历史化"问题,指出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性特征在于人能够以他们的技术,预见到某种不是被自然给定的且终将能够被人创造出来的将来之物。但在此涉及到的技术与身体、技术与劳动、技术与人的感知方式的关系诸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深究。借助中国艺术经验可以让我们在一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将"感官的历史化"与"感官的技术化"问题区别看待,以此反思技术化的后果所带来的"看的方式"的全球化和均质化,反思我们理解自身处境和想象可能生活的能力的丧失。

    2019年04期 v.39;No.225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25 ]
  • 技术哲学视野中人与物居间关系的现代性危机诊断

    张郑波;

    "人"与"物"和谐共生,是维持生态平衡与社会稳定发展的规范性基础,随着工业革命、信息技术和神经科学等的迅猛发展,两者之间产生了诸多的现代性危机,包括人与物的对峙分裂、人与物的高度接合、人与物居间关系的价值迷失等,并将引发(或可能引发)生态失衡、道德沦丧、情感扭曲,甚至人类毁灭性的生存灾难。对此,寄希望于回到"未分裂的世界",开启人与物之间相互开放、彼此朗照和让渡融合的共生关系,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居间性"危机。

    2019年04期 v.39;No.225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64 ]
  •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八届青年论坛”学术研讨会综述

    文浩;樊祥;

    <正>2018年11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发起、湖南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承办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八届青年论坛"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会议主题为"物质、媒介与技术:当代文论研究的新动向"。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秘书长朱国华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肖百容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学科负责人赵炎秋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

    2019年04期 v.39;No.225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22 ]

专题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

  • 宋元“讲史话本”的伎缘与学缘

    徐大军;

    宋世社会存在着一个伎艺讲史—经筵讲史的关系框架,它所蕴含的历史知识普及化发展脉线,不只存在于从经筵讲史到伎艺讲史之间,还存在于宋代整个社会文化环境中,而伎艺讲史、通俗历史读物即是这一脉线分处于口头领域、书面领域的两种表现形式。"讲史话本"的出现,正是在承续宋代经筵制度引领的历史知识普及化发展脉线的基础上,激励于通俗历史著述的繁盛,以及元代书面编写领域白话著述观念和能力的变革,从而编成了这种包含着书录或模拟讲史伎艺体制因素和故事内容的通俗历史读物。在这个过程中,讲史伎艺的表述方式(包括程式格套)能够落实于当时的通俗历史读物编写中,并非基于讲史伎艺繁盛和讲史艺人需求的激发所推动的结果,而是出自书面编写领域主导的讲史伎艺文本化的结果。

    2019年04期 v.39;No.225 6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52 ]
  • 近代语言革新与小说语体的变革

    刘晓军;

    近代小说语体的变革与语言革新运动息息相关,在言文合一运动与国语统一运动前仆后继的推动下,近代小说语体实现了文言与白话的消长。在文白消长的过程中,白话语体吸收了传统文言的精华,接受了翻译语体的影响,又包容了文言与官话两种模式,呈现出众声喧哗的语体形态。近代小说语体变革的完成,为现代小说语体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与资源。

    2019年04期 v.39;No.225 7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46 ]
  • 史、杂史与小说

    周瑾锋;

    中国古代小说与史的关系极为密切。史学的发展导致史书逐渐分流,杂史和小说即是史乘分流的产物,"史之余"的观念由此产生。从史到杂史再到小说,是"史性"逐渐流失、"小说性"逐渐增加的过程,杂史处于史到小说的过渡状态,具有双重性。杂史与小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有劝惩与补史的功能,而在内容、体制、功能等方面有所区别。

    2019年04期 v.39;No.225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29 ]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 中国古典诗学中公私范畴的内涵与特征——以章学诚“言公”论为中心

    颜庆余;

    公与私的问题,在思想史研究中已经得到深入的讨论,而在文学史研究中还有待展开,清人章学诚"言公"论可以作为一个具有启发意义的开端。以章学诚"言公"论作为中心,中国古典诗学的公与私的问题,可从所有权、独创性和作者问题三方面展开论述。所有权观念的形成及其回应,独创性的追求与自得的诗学,以及作者的权威与诗歌的共同体,这三方面的讨论表明中国古典诗学的私有化的基本倾向,以及公与私之间寻求平衡的特征。

    2019年04期 v.39;No.225 9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10 ]
  • 浅析唐赋以诗句为题的现象

    唐颢宇;

    诗莫盛于唐,赋亦莫盛于唐。在唐代诗赋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大创作背景下,唐代的赋作有一种命题方式是以诗句作为题目,即"赋用诗题"的现象。"赋用诗题"影响了赋的创作内容和主旨,体现出诗、赋两种文体在表现方式和特征上的异同,明显地揭示出诗赋合流在唐代的文体发展中的趋势。本文整理罗列出《全唐赋》中所有以诗句为题的赋作,分析其意旨与写作手法。该类唐赋既有主旨与题目所用原诗的意旨一脉相承的赋作,也有作品断章取义,扣住诗句生发出新意旨的。写作手法上结合了比兴和赋法,能吸收诗歌抒情性强、善于营造意境的特点,又能发挥赋重铺陈排比、议论说理的长处。当赋题是写景诗句时,赋作将诗句意在言外留下的余地一一展开铺叙,填充其延展空间,同时又通过合理的延伸想象设立出新的空间与张力。该类赋作是唐赋向诗歌靠拢的一个缩影,反映出唐代赋家探索文体特征、文体界限时展现出的蓬勃的生命力。

    2019年04期 v.39;No.225 110-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40 ]
  • 从两宋之际的苏黄高下之争看诗学宗尚的多元化倾向

    刘帼超;

    苏轼和黄庭坚是北宋诗歌的重要代表,在他们手中,宋调实现了最终定型。一直以来,关于苏黄高下的争论是宋代诗歌评论中的热点话题,这种话语出现于两宋之际,并达到第一个小高峰。它包含"崇黄""苏黄并重""崇苏""苏黄并斥"四种评价类型,与论家本身诗学观点有紧密的关联性。此时段对苏黄诗歌推崇和批评风尚的转变,体现了诗学宗尚的多元化倾向,对于"中兴四大家"诗风的形成,有一定促进作用。

    2019年04期 v.39;No.225 120-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72 ]
  • “今之乐犹古之乐”说的接受维度探析

    陈妙丹;

    孟子与齐宣王论乐,旨在倡导"与民同乐"的仁政思想,而"今之乐犹古之乐"说,并非其刻意提出的理论主张。因孟氏未有专门的完整的论证和辨析,此说留给后人颇多争议和阐发的空间。对于孟子的"今之乐犹古之乐",宋人多从史学与理学的角度加以否定。而到了元明清三代,则基本以赞同性观点居多。在肯定今乐的价值上,赞同派存在复古乐与重今乐这两种不同的倾向。前者是宋代之后儒士在制礼作乐、文人在诗词曲创作与批评时所秉持的一种非常主流的传统的观念,其复古的理念与诉求其实与否定派是一致的,只是途径不同;后者则为今乐(包括诗词曲在内)的独立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赞同派的这两种观念的影响下,孟子的"今之乐犹古之乐"在诗词曲论中几乎被视为毫无疑义的定论,以道理论据的形式被广泛援引。

    2019年04期 v.39;No.225 130-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9 ]

西方文论与美学研究

  • “当代人”能否知道如何阅读?(英文)

    让-米歇尔·拉伯特;

    本文探讨与现代主义相关的"晦涩"和"难题"两个概念,以回应李圭的阅读理论。本文从19世纪末针对马拉美和普鲁斯特的一场争议出发,谈到拉康在描述如何阅读症状时是如何使用马拉美式的语言——即并非单纯地想象自己是诗人,而是认为我们在无意识层面都是被书写出的诗歌——并借此思考埃兹拉·庞德在发明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时的基本观点。

    2019年04期 v.39;No.225 139-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6 ]
  • 论美的经验依据

    李宏祥;

    当代流行的大众美学总是在滥用美的概念,把美归于人身的表面经验,而未理解真正的美及其精神经验。与普通所说的美不同,真正的美存在于出神经验中。与表面经验不同的是,出神经验是融身心于一体的整体性经验,其中人会体验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绝对的实在感。与病态的心理幻觉不同,出神经验中的美感是自然规律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显现,它证明了人和宇宙之间内在和谐统一的关系。本文依据出神经验,从三个方面对真正的美进行描述和分析:1.对美的概念滥用及传统经验论美学的批评;2.迷狂说对出神经验中美感现象的描述;3.出神经验中美感现象与病态心理现象的区分。本文认为,出神经验中的美感是真正的美的经验依据,它既是宇宙本身的表现,也是人类高级精神活动的表现,一旦发生便会深刻地改变人的世界观。

    2019年04期 v.39;No.225 146-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91 ]
  • 从中性到他人:列维纳斯论布朗肖

    王嘉军;

    列维纳斯与布朗肖的文艺思想处于一种富有张力的联合关系中。二者都试图冲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艺术观,不过在是由中性的"外部",还是作为他人的"绝对他者"来冲破存在论的总体性这点上,二者却存在一定的分歧。总体而言,列维纳斯和布朗肖为我们展示了两种迥异而又共通的伦理学和文学,前者意图用伦理学来超越哲学的总体性,而最终却在深入到这种伦理学的语言表述时,找到了文学,从而使得伦理变得文学化;后者意图用文学来超越哲学的同一性,最终却在对于文学外部性和他者性的探索中,深入到了伦理学和他人层面,从而使得文学变得伦理化。在这两种伦理学和文学中,充满着奇妙的交错,一如布朗肖所阐述的友谊关系。

    2019年04期 v.39;No.225 155-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74 ]
  • 从“像”到拟像:德里达论书写

    董树宝;

    书写是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的核心关键词之一,他在《论文字学》中基于"柏拉图-卢梭-索绪尔"的主线批驳了西方思想自柏拉图以来的"书写是言语之像(image)"的观念,不过索绪尔的"语言中只有差异"的差异原则激发着德里达深入地阐述书写与延异的关系,由之他将索绪尔的静态的"差异"变成了动态的"延异",书写在拟像中进行着差异的游戏,在"像"的替补运动中填补了拟像,最终书写变成漂泊不定的弃儿,书写也只不过是拟像而已。

    2019年04期 v.39;No.225 168-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60 ]

现当代文论与批评研究

  • “自我”的悖论——论新文学“个性解放”的伦理问题

    宋剑华;

    新文学以"自然人"为表现形式,去追求"自我"与"自由"的人生理念,的确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步。但是,这种绝对的"自我"与"自由",又直接动摇了传统文化的伦理关系,使人的行为变成了无序性。一旦"自我"凌驾于社会之上,并脱离了社会道德规范的节制,那么"自我"与社会之间便会形成对立,并最终因其无法生存,而陷入思想上的困惑与迷茫。新文学对于"个性解放"从盲目乐观到理性思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认识过程,其所留下的诸多经验和教训,很值得我们去认真地加以总结。

    2019年04期 v.39;No.225 177-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93 ]
  • “新文学”与“旧传统”——以现代小说与“章回体小说”的互动关系为线索

    郭冰茹;

    "章回体小说"作为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典小说叙事传统的主要构成之一。新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章回体小说认知的差异和演变,既影响了新文学与"旧传统"的关系,也深刻地影响了现代小说的观念与创作实践。中国现代小说虽受西方影响甚深,但在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脉络中,也与包括章回体小说在内的"旧传统"关联紧密。这一现象反映了新文学与文学传统、历史语境以及社会现实的复杂关系,也呈现出新文学发生、发展和转型的历史轨迹。

    2019年04期 v.39;No.225 186-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62 ]
  • 政治问题,还是伦理问题——《文学革命论》发生动因的一种读解

    许徐;

    以往对《文学革命论》发生动因之认识,主要是与政治问题建立直接关联,并由此导致截然不同的对立性评价。但这些看法,实际是《文学革命论》接受史研究。如果深入其"发生前史",可以发现,"文学革命"与"国民性改造"密切相关。从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反孔教与伦理革命、"文学革命"论争以及文本自身等多个视角梳理,认为在社会、政治、伦理等诸动因中,伦理问题最为直接、最为紧迫。若从此角度出发,可尝试重建《文学革命论》与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创作实践、与"人的文学"观念之关联,亦可重估其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观念发生之价值。

    2019年04期 v.39;No.225 194-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89 ]
  • 论革命文学的“异端”谱系

    谢慧英;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在"革命文学"有关文学性质、功能、方向和立场的论争中,即伴随着多种话语各不相让的众声喧哗。其后所发展出的革命文学,则在每一阶段或隐或显的,都存在着与代表正统的文学主潮与权威话语相分歧的"异类"分子。随着历史的推演和时势的变迁,它们的异质性被不断"放大",最终形构出了具有连续性的"异端"谱系。在主流文化风向不断收缩、意识形态规训日趋强化的语境中,他们陷入了深重的历史困境。从渊源上看,陈独秀与鲁迅,这两位终极目标颇为一致而在具体个性、行为和方法上各有特点的"革命者",一显一隐,成为革命文学"异端"谱系的精神源头。从深层精神结构来看,革命文学"异端"谱系的精神特质蕴涵着来自现代性的追求和现代民族国家冲动之间的紧张冲突。

    2019年04期 v.39;No.225 204-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74 ]

  • 《文艺理论研究》投稿指南

    <正>《文艺理论研究》是一本建立在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基础上的学术期刊。本刊欢迎文艺理论、批评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来稿。来稿需未在其他刊物和书籍等媒体上公开发表过,内容希望有问题意识,在学科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深入、创新。行文要求清晰明白,有观点,有材料,有论证,用自己的语言,谈真实的见解。所有来稿请参照以下约定,如您稍加注意,则可减轻日后编辑的工作量,亦可避免稿件在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反复修改,我编辑部工作人员将不胜感激。

    2019年04期 v.39;No.225 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8 ]
  • Call for papers

    <正>Launched in 1980 and published bimonthly,Theoreticcd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ISSN 0257-0254),a most higlily recognized peer-reviewed journal in China,publishes original papers in Chinese or English in arts and humanities,especially literary studies:We welcome MLA-style papers of 6000-12000words in the fields of literary theory,critical theory,aesthetics,philosophy of art,cultural studies,etc.For your interests,we will try to make sure that only those papers conforming to the principle of

    2019年04期 v.39;No.225 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