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小林;于子然;
伦理符号学的主旨是探讨被既往符号学理论所遗忘的伦理问题。伦理符号学认为符号活动中的伦理关系是自我与他者间的对话关系,并将倾听他者视作符号活动中应当追寻的道德价值。由于深受巴赫金影响,伦理符号学将“对话”作为最根本的符号活动,并指出了“对话”中不可回避的他者性。在自我问题上,伦理符号学吸纳了皮尔斯的思想,重视自我的符号本质,强调无法从社群中抽离出来的“符号自我”,并将“元符号活动”视作衔接道德判断与道德行动的桥梁。同时,伦理符号学通过巴赫金对“怪诞身体”的探讨,提出了“肉身交互性”概念以纠正皮尔斯忽视身体的偏颇。受惠于列维纳斯对“说”与“所说”的区分,伦理符号学强调被“意义”所遮蔽的“表意”,并以“表意”召唤自我之于“绝对他者”的回应。在列维纳斯的基础上,伦理符号学进一步界定了“倾听”和“听取”的区别,并将“倾听”视为符号自我应当追寻的道德价值。
2025年02期 v.45;No.259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5 ] - 王长才;
本文对围绕“跨层”概念的争议进行了梳理,并尝试在前人讨论的基础上,结合跨层的性质、范围、程度与效果、现实与虚构、作者意图与读者阐释、不同媒介特性等情况,提出一种相对更有包容性的界定。跨层不仅存在于文本内部,也可能发生在文本与现实中作者、读者及语境的关联中,所跨越的除了叙述层次,也可包括不同的再现世界、故事世界、现实世界、话语世界。本文进而参照非自然叙述理论,讨论学界尚未论及的“自然跨层”与“非自然跨层”问题。
2025年02期 v.45;No.259 4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 ] - 周建增;
“Representation”概念具有一个由多民族语言构成的词汇谱系。此一谱系的语义内核为替代,兼涉自我与他者,展现出一种在场的摇摆特性。以此观之,“再现”虽具备他者指涉内涵,却往往被视为模仿的另一种表述;再现还被用以翻译“reproduction”,后者也是模仿的代名词。“表征”尽管突破了模仿的思路,试图涵盖“representation”的自我和他者面向;但是其古代汉语内涵和当代科技中文运用与“representation”原义不相凿枘。“表象”自古具有象征、代表和表示之义,能够涵盖“representation”的客体化和动作化意味。现代汉语翻译实践印证了这一点。所以,与再现、表征相比,表象更适合成为“representation”的主要中译名。将“representation”中译名拟定为表象,能够更好地释放出这一概念自身的理论潜能,以及它与中国文论的对话潜能。对“representation”概念进行语义学和中译名考察,乃尝试以还原、释义和正名之法,探讨异域概念的合适的汉语表达方式,进而寻求中西方文论对话、汇通的可能性。
2025年02期 v.45;No.259 55-6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3 ] - 李冰清;
从快感(le plaisir)到极悦(la jouissance),在概念阐释及使用上存在从德国到法国理论谱系的转移。这也可以被视为法国理论改造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19世纪弗洛伊德时代的快感理论基于费希纳的生理学研究,与生理主义相关,实际是一种快感的教育学,如对快感的驯化与操控。20世纪,随着文化时代的思维转型,法国理论对极悦的讨论构成了对前者的解构与批判。虽然同为对快感的操控,但它追求一种快感的不被满足与匮乏,由此提供了一个“反快感”的快感理论。从快感到极悦在概念阐释及理论谱系的跨越与转型,从快感到反快感的逆写与演变,不但指认了快感理论的“内爆”与其向反快感理论的“滑坡”,更呈现了从19世纪至20世纪文化史的演变。
2025年02期 v.45;No.259 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 ] - 陈汉;
卡夫卡生涯末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描述了一个在铁笼中以身体的饥饿作为表演内容的艺术家形象。该人物以其蕴含的自我指涉的反身性这一现代性的典型特征,以及作品容纳“见证”与“预示”两重不同向度,引起了包括本雅明和阿甘本在内的理论家,从神学寓言、身体装置、历史意识、见证书写等角度作出的创造性回应,并共同指向了“作为‘装置-事件’的艺术”这一核心主题。对小说文本与相关阐释作对照阅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在20世纪经由静物向装置、行动以至事件转变的现代艺术运动中,先锋艺术呈现的兼具破坏与创造作用的“辩证现象”。
2025年02期 v.45;No.259 79-90+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5 ] - 龚游翔;
美国著名分析美学家诺埃尔·卡罗尔的电影哲学、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是汇聚语言哲学、心灵哲学、伦理学、认知科学与生物学等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揭橥了20世纪后期分析美学与艺术哲学研究的新方向。卡罗尔采取折中主义的策略与中观研究的方式探究艺术哲学,其历史叙事法结合了艺术定义中的历史性与叙事性维度,补充与发展了历史-意图论和艺术惯例论。他又以分类意义上的中性立场审视传统的大众艺术观,试图建构大众艺术哲学。同时,他结合心理学、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的最新成果提出情感认知论,将理性视为情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整体上看,卡罗尔的艺术定义、艺术本体论与艺术情感论等理论建构呈现出一种中间层面的研究方法,它介于宏大理论的建构与对具体艺术品的批评实践之间,倡导理论化的分析行为和一种复数而非单数的理论。
2025年02期 v.45;No.259 9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0 ] - 任悦;姚爱斌;
长期以来,学界皆视《译文》杂志1957年9月号刊出的范希衡译《论风格》为布封演说Discours Sur Le Style的权威译本,但在同为范译的1958年版《布封文钞》中,却有与之相异的《论文笔》译本。结合范氏其他译著,可以推断《论文笔》才是其本人所认可的原译本,《论风格》则极可能是《译文》杂志编辑修改其核心概念Style译法后的刊本。在西方Stylistics(语体学)中,Style的主要内涵是指具有不同特征的语言表达方式,而布封演说原文所论Style也是指具有规范性的文章笔法,即有层次和计划的语言表达方式,范氏采用的“文笔”这一译法准确传达了这一内涵。但在“风格”译名之下,Style概念关联的个性特征之维往往被加以突出,甚至成为主导性语义,而其所指称的“语言形式”这一基本内涵则被严重遮蔽。考释布封演说的不同译文,解读相关概念语义,不仅能够厘清诸多误读,更能在此基础上反思中国现代文学风格论的学理缺失,推动文体学、语体学、风格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2025年02期 v.45;No.259 10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