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东风
<正> 一、主题学及其困境在西方,有一门专门的学科,叫作thematology,即“主题学”。顾名思义,它是以文学作品的主题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但是,主题学在西方却常常受到怀疑和指责。乌·威斯坦因指出:“历史地看,称为主题学(thematology)或题材史(stoffgeschichte)的这门学科从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怀疑,要克服这些根深蒂固的偏见似乎是困难的。”这是因为,“从克罗齐到德国的精神史(Gei_
1992年01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82 ] - 陈引驰
<正> 一、文学史及其视点很有必要对“文学史”本身作一反省,虽然反省并不能保证彻底的澄清,但总比沿袭混乱要好,“语言混乱是我们文明里最不祥的特征之一”(韦勒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它表征着思想的混乱。“文学史”通常被视为“文学”和“史”的结合体。就“文学”而言,可以有宽、狭两种理解,狭义地即指“文学作品”,广义地可指整个文学活动:从创作到作品到接受的过程。我相
1992年01期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12 ] - 黄希云
<正> 叙述层次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但迄今尚被忽视的方面。我国的小说研究基本上还没有真正涉及这一领域,缺乏深入和富有创见的研究成果。法国叙述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具有开拓性质的工作,阐明了叙述层次的基本性质及其结构模式,但是由于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的研究主要是以普鲁斯特的小说《寻找失去的时问》为对象,因此他着重讨论的是“伪故事层次”(pseudo-diegetique)的问题,对叙述层次的其他问题则未能作更进一步的研究,尤
1992年01期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46 ] <正>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绪论(载1991年《群言》第五期)中,有段话分析讨论了解放后在一派大好形势下有些人不幸出现了“左倾幼稚病”,及其造成的弊害。他这样指出: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不幸出现了“左倾幼稚病”。有这种病的人认为共产党已经掌握了政权。中
1992年01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8 ] -
<正> 江泽民总书记在同金日成会谈中谈及当前的国际形势时,江泽民说: 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代的主流。世界要进步、社会要发展、人民要
1992年01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0 ] - 孙耀煜
<正> 作家的情感表现,既是从生活到创作的中介因素,又是作品结构的内核。不独抒情文学如此,即使叙事文学,整体结构的延展,也离不开情感的动力作用。小说作为叙事文学的典型形式,最擅长于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情感潜流的微妙变化,从而具体、生动地显示出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和评价。读一本情真意浓的小说,就是经受一次情感上的冲激,心灵的陶醉。《包法利夫人》哀婉悱恻,使人不能自己;《罪与罚》沉郁、压抑,尝试到蕴含在人类灵魂深处的精神痛
1992年01期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8 ] -
<正> 《文学报》1991年10月31日转载台湾《联合报》署名文章,介绍鲁迅对当代台湾文学的影响情况,摘要如下: 最早将鲁迅的作品引入台湾的恐怕是张军我。1924年,张军我在《台湾民报》担任汉文编辑,曾先后转载了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故乡》《阿Q正传》等。当时张氏把鲁迅的作品引进台湾,一方面,是把它们当作白话文学和新小说的范例来介绍,因为当时张军我、许乃昌等作家秉承胡适的主张,希望“建设白话文学,以代替文言文学,改造台湾
1992年01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9 ] - 林继中
<正> 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创造了一些在图上看似乎并无矛盾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图形,如荷兰版画家M·C·埃夏“了望塔”画中连接两层建筑物的一根柱子,同时又是错开的。下面这个图形也是“不可能图形”:
1992年01期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17 ] -
<正> 老作家冰心在今年三月间写《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文,刊《群言》1991年第五期,文章极短,如下: 在我们的想像里,“百花齐放”是一幅多么鲜丽的画图;“百家争鸣”是一个何等痛快的场面!但是要“百花齐放”,必须有风和日丽的“天时”,也要有阔大肥美的“地利”。“百家争鸣”也要有据理力争(这“理”是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理)、畅所欲言
1992年01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5 ] <正> 谢冕在《多元秩序与文化整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二十一世纪》1991年第六期)中提出:大凡容许多种文化存在、参与竞争的时代,总是充满活力的时代。异质的加入提供了另一种参照系统,并能生发改造的动力以健全自身。远的如盛唐,近的如清初,再近的如五四,都是多元文化的并存竞争促进社会进步的先例。马克思主义也是外来文化,它
1992年01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7 ] - 孙蓉蓉
<正> 情感论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和文学本身的发展,文学批评家们对情感理论不断地加以丰富和发展,因此,其内涵在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情感论内涵的变化,在先秦、魏晋和晚明这三个时期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这三个时期在情与志、情与物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和认识,来探讨情感论内涵的流变,从而揭示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情感理论的特点。
1992年01期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05 ] <正> 1991年7月24日《文汇报》曹树基在《定量化分析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报导中说:进入八十年代,中国的人文科学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大改变,是定量研究方法的引进。在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政治史、地理史、语言学等的研究中,定量研究都已取得较多的成果。八十年代以前中国的人文科学如果说也存在某种程度的定量研究的话,那么可以说那时的定量研究仅局限于对某些具有数字特征的事件作单一变量的统计描述。现在学者们认为许多不具备数字特征的事物或事件同样可进行定量研究,因
1992年01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1 ] - 王晋光
<正> 一、以文逆志论王安石在《杨乐道文集序》里说: 公所为文,庄严谨絮,类其为人。而尤好为诗,其词平易不迫,而能自道其意。读其书,咏其诗,视其平生之大节如此。安石这里提供一条线索,让我们知道怎样看待作品与作家的关系。他认为可以通过读其书、咏其诗而了解作家的平生大节。这样,先决条件必定是作家以诗文言志,并且文如其人,不如此,凭甚么来做到以文逆志?这
1992年01期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4 ] <正> 谭洛非、谭兴国在《视角·结构·语调——论巴金小说的文体美》(《当代文坛》1991年5期)一文中指出: 每一个大作家都有自己的文体。文体常常表现为语言修辞风格,但又不仅仅是语言修辞风格。它是一个整体,是作家在审美传达上全部个性、独创性的集中展示。巴金说他的创作“诀窍”是“把心交给读者”,说他的艺术追求是“更明白地、更朴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说他的小说创作是想“把故事讲得好一些,感情倾注得多一些”,达到“打动更多人
1992年0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65 ] - 姜耕玉
<正> 一、诗的特异感觉意象的源流及其内在根据现代诗学中十分重视意象的感觉性。诗中联觉意象的叠起,显示了诗人眼、耳、鼻、唇、舌、身等感觉器官的横向联合和融会贯通的特有感受能力,即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感觉意象相互转化或沟通的能力。联觉,可以视为艺术感觉的“特异功能”。英国超现实主义诗人狄兰·托马斯有一首诗题为《当我天生的五官都能看见》:“手指将忘记园艺技能而注意,通过半月形的植物眼”,“低语的耳朵将注视着爱情被鼓声送走”,“犀利的舌头将零
1992年01期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52 ] <正> 庞朴在如题一文(香港中文大学出版《二十一世纪》、1991年第六期)中,论证了中国的人文精神的传统即在忧乐圆融。在论文的最后他这样说: 这个人文精神作为文化传统,铸就了我们民族的基本性格,它在各个不同时代有其不同的变异,呈现为不同的时代精神。但在近代以前,变化是不大的。时至今日,它正迎接着新的挑战。我们相信,正是圆融本身,可以促使它不泥于一曲,不止于故步,不扬彼抑此,不厚古薄今;可以保证它取长补
1992年01期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20 ] -
<正> 1991年10月1日《报刊文摘》有题为《怎样科学地理解“社会主义好”》一文,介绍《时事报告》第九期上张一的见解,这样说: 第一,“社会主义好”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相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而言的,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第二,“社会主义好”是指以公有制、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等本质特征为标志的根本制度是好的,而不是说我们现行的一切具体制度和具体做法都是好的。
1992年01期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2 ] <正> 姜静南在《“改革文学”的现状与出路》(《小说评论》1991年5期)一文中指出: “改革文学”应算是80年代一股最贴近时代、最富有现实感的文学潮流,在各种以严肃性为宗旨的文学门户当中,它曾是拥有最大读者群的一条支脉。然而纵览它的发展历史,便会发现一种不该发生的奇特历史现象,“改革文学”越是深化和发展,却越是丧失着大量的读者。当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一炮炸响,红极一时。可惜自此以降,除去评论家尚保持职业性的关注以外,一般读者对后来“改
1992年01期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56 ] - 王元骧
<正> 回顾和分析一下对欧洲文艺理论史上关于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各种意见,我认为奥·斯雷格尔——黑格尔的理论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的。他们的理论之所以在诸多理论中独树一帜而又高出于一般,显然与德国古典哲学中辩证法(尽管是唯心的)的成就分不开。文艺作为一种直接以客观实在的东西为对象的感性意识,它的内容与形式总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在一个具体作品中,既不存在不表现为一定形式的内容,也不存在不表现一定内容
1992年01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36 ] - 杨忻葆
<正> 文艺创造有个根本使命,就是创造审美价值,给人审美愉悦。这个使命贯彻在文艺创造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在作品的各个部分、各种因素、各层关系上。但最集中的体现,是在作品内容蕴含的生命体验上。当人们从作品中发现生命的表现,体验到生命的伟大,就会获得难以言喻的快乐。文艺与生命的结缘,在人类艺术史的源头就开始了,古希腊雕刻艺术中最早出现过对于生命生殖的崇拜,希腊神话和史诗中的酒神颂和日神颂,则包含对于生命创造的礼
1992年01期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8 ] - 金国华
<正> 要对时下流行的大众文艺做负面价值的揭示,甚至称之为“消闲文艺”,这并不难,但,我们不应忽视一个事实,即当代大众文艺其实是基于对探索文艺的反拨而流行起来的。本文所要研究的,正是这一反拨的缘起,以及大众文艺是如何以摒弃深度模式来对抗探索文艺,并因之而决定了它自身的价值形态与我们的救赎方式的。
1992年01期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0 ] <正> 1991年9月15日《文艺瞭望》发表《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知识结构与文化修养》(据《社会科学报》)一文,指出作家由他们的学历、所掌握语言、理论能力、艺术修养、职业阅历、运用文学体裁和创作作品的质量等七项内容构成指标系统、与20世纪之前的作家相比,受过高等教育的比率高,学历高,87位获奖作家中具有大学学历以上的约达70人。20世纪的大作家都有一个文化生成过程。他们之中没有一人只懂本国母语而不谙其他语言的,也很少有人不曾翻译出版过其他国家的文学
1992年01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1 ] -
<正> 1991年11月16日《文艺报》“世界文坛”栏,发表《“文学能改变人”》一文,介绍199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内丁·戈迪默。10月3日,现年67岁的内丁·戈迪默成为2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女作家和近5年获此殊荣的第三位非洲人。戈迪默是犹太裔白人小说家,她在出生的祖国南非渡过了几十年写作生涯。她以犀利的笔鞭挞白人统治下的种族隔离制度,如小说《陌生人的世界》等,因而遭南非政府查禁十年之久。戈迪默获奖的原因,用艾尔弗雷德·诺贝尔的话说,是“因其壮丽史诗般的作品使人类获益匪浅”。代表她前期创作的小说《贵客》“生动地
1992年01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3 ] - 李裴
<正> 一怎样理解历史小说这一概念?常常被提到的看法是“三七开”或“七三开”也即“三分历史七分虚构”或“七分历史三分虚构”的解释。这类为人熟知的言论,代表了一种从“量”也即从外部规律来看待历史小说的倾向。是“三七开”还是“七三开”的论辩,其实质上特别是思维模式方面并无区别,它表面上清晰可鉴,而实际上极其含糊。最容易引人误解的是将历史小说等同于“历史+虚构”,把历史小说这一完整的浑然一体的概
1992年01期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9 ] -
<正> 李书磊在如题(《当代作家评论》(91年第10期))一文中指出: 我们已看到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强烈动机是与文学的商品性质连在一起的。但遗憾的是“走向世界”的努力一直受挫。为什么?当然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是时间,中国作家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也还需要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但主要的因素则是
1992年01期 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5 ] - 盖山林
<正> 原始思维是原始时代的人类思维。后来在对原始民族的神话、语言、习俗大量考察的资料基础上发展起原始思维学。由于从十九世纪末至今在世界各地发现了大量岩画,这就为研究原始思维的特点和规律,原始思维与文明思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原始思维产生的根源提供了大量的形象化资料,从而可以把对原始思维的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本文拟以北方岩画为依据,探索原始思维的类型、特征和规律,以及对艺术创作的意义。一、展现原始思维的历史画卷
1992年01期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53 ] - 叶舒宪
<正> 对神话思维的关注和研究在本世纪的人文科学领域中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这种研究横跨哲学认识论、语言学、人类学和神话学等多种学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笔者曾在《符号:语言与艺术》①一书第四章和《原始思维发生学研究导论》②等论文中,从发生学角度考察神话思维的起源、性质、它与科学思维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本文继续这种探讨,以期获得进一步的认识,并着重就神话思维与史前人类的法术思维的关系问题发表意见。从旧石器时代末期到新石器时代的交替之际,
1992年01期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34 ] <正> 徐中玉在《我爱读怎样的小说》(《小说界》91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 要写人,不要造神。特殊材料是结果,不是原因,正如钢是从铁提炼出来的。高尚的品质都在许多日常细事、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鄙俗的东西也一样。所以,我不相信“题材决定论”。生活经验当然越丰富越好。关键在能开掘得深。有宏观视野便能高屋建瓴,有历史眼光便不致就事论事局促一隅,但如无具体精细的观察和巧妙的描绘本领,则“宏观”视野和“历史”眼光又会如天马行空,一点都落不到实处,实因眼睛里并未真有宏观,头脑里亦
1992年01期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5 ] -
<正> 江曾培在《亦雅亦俗,非雅非俗》(《文学报》1991年11月14日)一文中指出: 近几年的小说创作,虽间有佳作惊世,就总的说来,比较沉寂。一方面,一些雅文学作品在“实验”“探索”中自我陶醉,过于“先锋”,与读者的审美情趣愈拉愈远,为读者所冷淡。另方面,通俗文学虽颇热闹,但就文学来说,这种热闹中又含着悲凉,主要是“通俗”有余,“文学”不足,甚至有粗俗、低俗、庸俗之嫌。作为专业性倾向很强的雅文学,尽管仍要坚持艺术的探索性与超前性,以便引导读者提高审美情趣;但是这种提高必须是根
1992年01期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0 ] - 吴中杰
<正> “文学革命运动”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不过短短十年时间,这个运动还未充分开展,便被新的“革命文学运动”所冲击。五四新文学战士与守旧派奋勇搏斗的英姿还没有从人们的视网膜中消失,他们便被当作旧势力而受到攻击了。革命文学运动自然是历史的必然。文艺思潮总是与社会思潮相联系的。在中国,文艺思潮与政治潮流的关系更加密切。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实行清党剿共,迫使一些文人退出实际的革命工作,来到上海,转入地下,重理旧业。这时,又有一批日本留学生,带着新兴的理论回国。这两股人马汇合在一起,便成
1992年01期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42 ] -
<正> 《上海文学》91年10期发表“新时期文学主流”为题的笔谈,张陵指出: 文革后最初一批小说直截了当地批判了前一个历史时期所造成的历史性灾难,这种批判一度流于怒不可遏的控诉,文学成为全民发泄怨气的传声筒。但是,在这个时代代表性作家和代表性作品里,却能程度不一地透露出一股在中国当代文学似乎早已消声匿迹的信息——中国知识分子的意识。并且,由此发展开去,在不久后形成一个具有知识分子文化性质的相对完整的文学结构,这是文革后新时期
1992年01期 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8 ] <正> 陈金泉在《一个深刻的悖论:执著中的迷惘与迷惘中的执着》(《百花洲》1991年5期)一文中指出: 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史的意义的女性文学的发韧期当界定在五·四时期。在时代思想解放大潮冲击下,中国女作家第一次以群体面貌出现在广阔的中国文坛上。她们以充沛的才情和犀利的审美笔触,对刚刚冲破封建樊篱的女性意识进行了生动而又富有胆气的审美表现。无论是以写“淑女”的温柔与
1992年01期 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3 ] - 栾昌大
<正> 最近因寻找写作资料,翻阅《文艺理论研究》,见黄颇同志所著《略论文艺接受客体》①一文,很感兴趣,便仔细阅读一遍。读后,觉得黄文的一些见解是很有启发的,但也有一些见解是应进一步研究的。愿意把我的一些想法提出来,同黄颇同志商榷,并求教于大家。(一)黄文认为,文艺生产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为文艺接受者提供物质的文艺接受客体,一种形式为文艺接受者提供非物质性的文艺接受客体。前一“文艺生产的结果是物质产品,这些物质产品具有离开生产者(文艺创作者)和消费者(文艺接受者)而独立存在的形式,即具有独立的物质实体,能够
1992年01期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5 ] - 罗曼·雅柯布森
,任生名
<正> 形式主义研究三个基本阶段的特征可以简要概括如下:第一阶段,分析文学作品的语音;第二阶段,探讨诗语框架内的意义;第三阶段,把语音和意义结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第三阶段,主导这一概念尤其富有成效;它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中最关键,最精微、最能产的概念之一。可以这样下定义:主导是一件艺术品的核心成分,它支配、决定和变更其余成分。正是主导保证了结构的完整。主导规定作品。受到束缚的语言其特点显然就是它的韵律模式,就是它的诗体形式。看起来这简直是同义反复:诗体是诗体。不过,我们必须始终
1992年01期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6 ] -
<正> 黎湘萍在《当代小说的语言探索》(《文艺争鸣》1991年5期)一文中指出: 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台湾文学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种新小说,或曰“元小说”,包括张大春的《公寓导游》、《写作百无聊赖的方法》、《墙》、《旁白者》等,黄凡的《如何测量水沟的宽度》、《系统的多重关系》,平路的《五印封缄》等等。在大陆,则以马原、洪峰、苏童、叶兆言等人的作品为代表。所谓“元小说”就是这样一种小说,它通过小说写作过程来探索虚构的可能性和读者的可能反应。元小
1992年01期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33 ] <正> 张玉能、武林在《审美意志的功能剖析》(《文艺研究》91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 意志不仅存在于审美活动中,而且它伴随着审美活动的始终。意志的目的性就是体现在对审美定向性的维持上,它的基本作用是为了克服审美阻碍,使审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而当审美活动中内在诸因素矛盾激化时,意志就履行它的范导使命。但意志的活动是内在的,半显状态的。明白这一点很重要,审美活动中活跃着丰富的理性因素,但这并不
1992年01期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8 ] -
<正> 张兴劲在《“泛南方文化”及“软文学”现象》(《羊城晚报》1991年9月18日)一文中指出: 近期批评界讨论关于90年代及至21世纪中国文学走向的话题—着重于对当代中国文学已经进入90年代并将迎接21世纪的文学运作方式进行一些策略探讨,我认为90年代中国文学的基本走向,从大的格局看,很可能出现两种文化取向的“二元分立”:南方文化取向和北方文化取向。经过8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深刻变化,原来相对稳固的文化大一统体制已逐渐分立,大体形成两种有质的区别的
1992年01期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6 ] <正> 姚基在《向文学本体论批评挑战—现代意图主义理论述评》(《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3期)一文中指出: 庞德对《诗经》的翻译,许多批评家是不敢恭维的,因为他将自己创造性运用于语义的理解上。他将“静女”译成“蔚蓝色思想的太太”,因为他认为“静”中的一部分“青”是“蓝色”的意思。其实在诗人创作年代,“静女”意指“淑女”,而没有其他意思。但是在另一方面,批评家对隐喻的解释也不会完全听从作家的安排。首先,作家无法在作品中
1992年01期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8 ] -
<正> 张首映在《关于文艺评论的术语及语义问题—从分析“元”、“新”、“后”谈起》(《光明日报》91年11月10日)一文中指出: “后”。“后”实质上是指最超前的理论术语。“后工业社会”指现代化和资本主义高度垄断程度超过了前期和中期的工业社会。我国尚处于追求现代化的时期,离现代化尚有距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政体更有质的差异,但有的论者在评论中写道:
1992年01期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4 ] <正> 董延梅在《散文的断想》(《天津文学》1991年11期)一文中指出: 散文不是歌女的卖唱,缺乏深挚的心底赤诚与纯情不行;写散文时自己心里所撞击的火花,一旦撞击了读者的心灵,读者就和作者产生了共鸣。这引起共鸣共振的散文,是读者喜欢的散文。散文也不是宣讲者的布道,不胜其烦地侃侃而谈,甚至忘乎所以地口若悬河,自己倒是真的入了境;读者却吓跑了,或是睡着了,也许迷迷糊糊地在作者的境外徘徊。这太自信了,太自以为是了,
1992年01期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2 ] -
<正> 1991年10月8日《参考》摘《国外社会科学信息》第18期关于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自杀前(1956年5月13日)写给当时苏共中央一信的摘要,信中说到: “我不能再继续活下去了,因为我为之献出一生的艺术遭到自信而愚蠢的党的领导人的摧残,而
1992年01期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5 ] <正> 1991年9月11日《文汇报》彭荆风在《病中的沈从文先生》一文中记下了沈老晚年对文学创作的一些意见。有些人提倡“玩”文学,沈老表示“连连摇头”,“哪能这样?从前我们就反对过”。沈老还深为某些作家只讲所谓“新观念”,不深入生活的现象担忧,叹息地说:“如今下去一趟回来就写大部头作品,那怎么行?”对有些人只求表现自我,下去走马看花都不干,
1992年01期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2 ] -
<正> 《群言》1991年第五期发表蒋福泉《热过之后谈<渴望>》一文,在指出“贴近生活(反映的正是现实生活中的凡人凡事),应该说是这部电视剧得彩和取胜(《围城》和《死水微澜》受到冷落)的根本”,文章也指出了它存在的不足,说: 据悉,《渴望》制作者认为电视剧的创作主要有三件事,一是写主题歌,二是编故事,三是选演员,这三样都搞好了,电视剧就成功了。这理论且不深究,仅从文学角度看编故事这一条,就可以肯定它是不完善的。事、情、理在文学作品中应当三位一体,和谐适宜,事为血肉,情为筋骨,理为魂魄。
1992年01期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5 ] <正> 周宪在《说小说家小说中的说》(《锺山》1991年5期)一文中指出: 小说家应该学会沉默,学会沉默亦即学会让人物自己去说,让人物自己说亦即使小说家的说变成小说者诸说之中的一说,小说中的诸说亦即小说回荡着各种交织、冲突、对话的说话结构。用巴赫金的话来讲,就是让小说的话语形态呈现出一种“复
1992年01期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5 ] -
<正> 郭小东在《边缘冲击一关于新写实小说》(》羊城晚报》1991年9月18日)一文中指出: 新写实小说在中国并非新秀,晚清白话小说的写实倾向几成潮流,且多有长篇巨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便是很优秀的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的新只是一种时间概念而不是性质概念。我不同意把新写实小说当作“新现实主义”和“后现实主义”的说法,那样便把新写实主义当作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带有提高性的路碑。它仅仅是对通常意义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的边
1992年01期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5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