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龙;
本研究质疑了涂鸦创作,尤其是签名和大规模涂鸦,被普遍视为无意义破坏行为的观点。本文主张,涂鸦是一种具有内在政治含义的表达形式。借助空间正义的概念以及雅克·朗西埃的哲学,本研究展示了涂鸦如何在商业垄断公共空间可见性的情况下,重新夺回城市中的可见性,并挑战现代城市中自我表达机会分配的不平等。尽管涂鸦创作者普遍否认政治动机,他们的行为仍可被解读为更广泛社会—空间冲突中的抵抗表现。本研究将涂鸦置于政治艺术、空间商品化和日常抵抗的讨论框架中,提出一种规范性视角,将城市签名的艺术视为重新定义“发声共同体”的实践活动。
2025年04期 v.45;No.261 165-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张牧人;
“文化转向”以来,如何发展风景批评成为西方学界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以奈杰尔·斯里夫特为代表的当代英国地理学家对文化地理学如何突破方法论层面的挑战展开了深入探讨。斯里夫特通过审视表征在知识生产中的局限性,倡导文化地理研究走向非表征。这一思维方式借助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以及德勒兹对斯宾诺莎情感观念的延展,质疑表征中内含的关于真实与表象、内在与外部、物质与话语、在场与缺席等二元对立,并将关注点转向身体感官在塑造风景体验中的作用。非表征作为一种“弱理论”,旨在通过对局域风景的修补性描述,而非批判性诊断,来展现主体与环境如何在风景实践中持续生成。尽管表征与非表征看似对立,但风景批评并不需要在两者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相反,这两种路径为当代风景批评与文化地理研究提供了互补的视角,并启发了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和政治行动模式。
2025年04期 v.45;No.261 179-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高辉;
费希特与席勒的“时序女神之争”是个美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其中重点讨论了三个美学的基础问题,即哲学与美学是否源于两种不同的精神、是否有一种独立的审美冲动,以及图像与概念的关系问题。这三个问题的辨析有助于厘清费希特美学在其体系中的定位问题,并借此使得费希特的美学理论得到重新诠释,在此基础上探索其构建一种具有独立性的先验美学体系的可能性,即一种既不同于康德的审美判断力作为理论与实践理性的中介、又不同于黑格尔将美定位为服务于理念的感性显现,而是奠基于想象力基础之上的、与哲学精神同源并享有同等地位的美学体系。
2025年04期 v.45;No.261 190-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杨轲轲;
“伦理转向”所造就的“艺术伦理学”通常着意于艺术价值与伦理道德的正向关联,但其中号称“背德主义”的一脉却主张将关注点转向伦理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负相关”,继而宣称道德缺陷才是成就艺术价值的关键因素。背德主义作为时下西方艺术伦理批评中的显学,于理论层面多有创新,却也难免标新立异之嫌,需加以细致勘察。在厘清其谱系、检视论辩方批评,以及辨析双方争议的症结之后,“礼赞不道德艺术”的底层逻辑谬误也逐渐明晰。背德主义亦由此反向确证了“艺术伦理学”的意义,即在自律主义依然盛行的当下,对艺术中真善美的终极探求。
2025年04期 v.45;No.261 200-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郝慧敏;
理论家的跨国流动对其自身学术有何影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理论化程度尚不彻底。二战期间,法兰克福学派成员辗转欧洲特别是美国的经历,对批判理论的塑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法兰克福学派不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德国社会哲学或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更是“美国化”的产物。由“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国时期”(约为1934—1949年)提出“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国化”这一学术命题,关注学派“德国-美国-部分返回德国”三个阶段的理论发展变化,可以解蔽他们如何受美国经验的驱动,建构出新的文化理论的具体过程。该命题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抵美之后,法兰克福学派立足不同研究视阈,与美国本土思想派别发生交往与论争;其次,研究范式发生转换,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转向社会文化批判;再次,继“部分返回德国”之后,法兰克福学派在美议题后续发展成为不同的理论与实践形态。从视域的碰撞、范式的转换,到路径的分化,这三个方面标示出学派“美国化”渐进式深入的内在逻辑。
2025年04期 v.45;No.261 207-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阳小莉;
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新物质主义已经成为当代欧美哲学和批判理论中最重要和最有活力的思潮之一。从去人类中心主义和反文化建构主义研究的立场出发,新物质主义主张物质具有能动性和生机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系本体论。在新物质主义的视野下,人与非人物质具有物质性上的绝对相连。与此同时,非人物质具有与人平等的生态、社会和政治的参与性和行动力。尽管带有无法避免的为物质赋魅和拟人化色彩,作为一个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于一体的哲学思潮,新物质主义可以为人类世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新的本体论和生态伦理观。
2025年04期 v.45;No.261 217-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 ]
<正>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ISSN 0257-0254) is a most highly-recognized peer-reviewed journal in China,and has been listed in Scopus and Ebsco.TSLA,launched in 1980 bimonthly,publishes original articles in Chinese or English in arts and humanities,especially literary studies.We cover any topic/issue involving,of,about or on but not confined to China in the fields of literary theory,critical theory,aesthetics,philosophy of art,cultural studies,etc.
2025年04期 v.45;No.26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正>《文艺理论简明教程》主编:朱国华王嘉军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5年4月在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的当下,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正在重塑以汉语言文学为代表的传统文科教育模式。在此背景下,一套既能传承经典,又能拥抱新潮的专业教材显得尤为重要,《文艺理论简明教程》应运而生,为新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教材围绕“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形态”文学与人学“文学与审美”文学与历史“五个议题,从“文学与社会“文学与语言”文学与情感”文学与趣味”等具体角度,对文艺理论进行了系统、简明、深入浅出的梳理和阐述。
2025年04期 v.45;No.261 38+62+95+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0 ] <正>《文艺理论研究》是一本建立在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基础上的学术期刊。本刊欢迎文艺理论、批评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来稿。来稿要求未在其他刊物、书籍和网络等媒体上公开发表过,内容希望有问题意识,在学科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深入、创新。行文要求清晰明白,有观点,有材料,有论证,用自己的语言,谈真实的见解。所有来稿请参照以下约定,如您稍加注意,则可减轻日后编辑的工作量,亦可避免稿件在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反复修改,我编辑部工作人员将不胜感激。
2025年04期 v.45;No.261 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