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毅衡;
任何符号文本,都在文本边缘之外或表达层之下,携带着大量没有进入文本本身的因素。这些"伴随文本"因素,严重影响符号的生产与解释。本文把表层伴随文本分成六种,即类文本(框架因素),型文本(类型因素),前文本(引用因素),元文本(评论因素),超文本(链接因素),次文本(续写因素)。任何表意文本必须靠伴随文本才能与文化相连接,才能作为文本成立。从符号学-传达学角度来看:克里斯蒂娃提出的"文本间性"有所偏颇,应当进一步推演,因为这个概念没有能涵盖一系列性质很不相同的伴随文本。伴随文本对影响我们对符号文本的理解起重大作用,但是也可能用过头:当代文化中已经出现"伴随文本狂热"与"伴随文本过执"。
2010年02期 No.169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672 ] - 季进;余夏云;
周蕾作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华裔批评家,立足于中国文学、电影与文化政治的现实,自由出入于各种理论话语之间,以其犀利的文风、尖锐的批判意识和丰厚的理论素养,开启了一种边缘论述,挑战了理论权威的主导性和普适性。本文从三个方面抽样评述周蕾边缘论述的展开路径,即"男性的边缘:女性视野下的现代中国"、"帝国的边缘:第三空间内的香港文化"、"文字的边缘:文化翻译中的当代电影"。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妇女在现代中国与西方对话中的主体性地位,揭露了以西方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心态中的权力关系,论述了"文化媒介"所带来的"文化翻译"问题。周蕾打通文化隔阂、地域界限和种族区分,努力勾画并批判当前文化政治中各种流行的偏见,恢复中国文学和文化复杂的主体形态,展示了跨文化探讨的独特魅力。
2010年02期 No.169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92 ] - 刘锋杰;
本文通过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向内转"的讨论,分析其中所建立的"心理学"与"固有属性"双重视角下的"去政治化"论述,并认为形成了三种叙述策略:从"斗争说"到"建设说"、从"外在真实"到"内在真实"、从政治功用到心理功用。但我们也认为,既不能简单地强调文学的政治性,也不能回避或否定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应当将"文学想象政治"视为一种新的理论出路。文学与政治都是基于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共同想象才走到一起的,其中的任何一方,若是离开了对美好生活的想象,都将可能被对方所超越。
2010年02期 No.169 16-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20 ] - 文贵良;
晚清如梁启超等受过严格八股文训练的学人,要想摆脱八股文句式构造和思维方式的约束,实现文学的现代转换,往往要经历"炼狱"般的过程。本文以梁启超为个案,试图探讨他在文学实践中解构八股文的方式,首先描述了晚清批判八股文的言说场域以及梁启超的姿态;其次分析了梁启超"时务文体"和前期"新民体"以对八股文的"二分对比"句式的改装实现了对八股文的初步解构,最后重点分析了梁启超后期"新民体"通过与《民报》的论战而引入"三段论法"后彻底解构了八股文。
2010年02期 No.169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15 ] - 顾伟列;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跨文化译介、传播与研究的无数个案表明,描述人类情感和理想的文学能够在世界范围被解读。把中国古代文学置于世界文学评论的背景下加以认识,从自我与他者共同关心的课题中发现彼此思考的共性,有助于形成本土话语与域外话语的互动和人文价值的同构。文化语境的差异会导致异质文化间的误读,关注中国古代文学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被接受、被创造性解读或误读,有助于在对话中拓展视野,在碰撞和交流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在国人日益重视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当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国外传播史和影响史,以及在异文化语境中如何被解读和被理解,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2010年02期 No.169 32-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46 ] - 尹荣方;
《山海经》一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神话书",而是一部用图像描述创世神话的书。黄帝、禹等是开天辟地的神话大神;蚩尤、鲧以及"洪水"等乃是天地开辟前混沌的象征。《山海经》的开辟神话以历法的制定作为混沌时代结束从而"地平天成"的标志,反映了先民在"四方社坛"测影明历的远古历史。《山海经》的存在,说明华夏民族并不缺少创世神话,但华夏民族的创世神话过早历史化,使得创世大神被当成氏族祖先和文化英雄来崇拜。《山海经》创世神话在南方继续传承,造成南方特别是楚国文化的瑰丽局面。
2010年02期 No.169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485 ]
- 陈伯海;
艺术是应审美传达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将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审美体验,又要通过一定的物质符号媒介将自己的体验传送出去,以引发他人的生命共振,于是就有了艺术活动。艺术的审美传达职能贯串在它的整个活动过程之中,创作上的"聆听"与"言说"、作品构成上的"意蕴"与"形式"以及欣赏活动中的"表达"与"接受"诸种关系,均围绕审美传达的任务而展开,并以实现这一任务为目标。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精神超越与社会功利的二重性能,亦皆统一于审美传达。但审美传达所要传送的意义并非一次完成,乃要在由创作经作品向欣赏(包括一次次欣赏)的推移中逐渐生成,且欣赏又会引发新的创作与作品,故艺术活动必将成为永恒的自我循环,随同人的审美需求与社会交往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在人的生命活动进程中发挥愈益重大的作用。
2010年02期 No.169 44-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83 ] - 颜翔林;
空间是生存的物质前提,也是主体进入生活世界展开审美活动的逻辑前提。审美活动和空间存在必然性的心理关联,此种心理关联构成审美空间,含蕴着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两个方面,两者结构性地生成审美空间这样一个审美事实和诗性现象。一方面,主体置身于审美空间,感受和体验它的有限和无限、实在和虚幻;另一方面,主体想象和创造一种神秘和虚拟的空间形式,直觉它们的逼真和诡异、绚丽和恐怖的氛围。现代电子技术营造的赛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主体对于逼真而虚幻的审美空间的渴求。然而,现代生命对审美空间的感受和理解失落了古典主义的诗性精神,主体只有在现代历史语境重构审美空间才使生活世界和艺术境界的审美活动诞生美感和诗意成为可能。
2010年02期 No.169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42 ] - 陆晓光;
王元化先生晚年最为忧虑的是学术文化教育中"市场至上"的偏向,由此倡导"新人文精神"。新人文精神剔除并警戒极左乌托邦,同时坚决主张知识人不能放弃理想,认为马克思主义最主要当代价值在于人文理想。鉴于上世纪的"痛定思痛",新人文精神重视责任并考虑后果,反对"光秃秃冲动"与单向"知性思维"。基于"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与"趋向极端蔑弃人道"的历史教训,新人文精神推重"近人情"品格,强调公民意识应以人文素养为根基。新人文精神关注知识之败与品节之败,尤其重视学术态度与学术精神对社会风气缓慢而深层的影响。"新人文精神"是王元化的最后遗产。
2010年02期 No.169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61 ] - 潘智彪;
社会思潮是审美文化的主要发展模式之一,是为社会审美思潮。社会思潮分为两种,一种建基于社会感性(社会心理)之上,另一种建基于社会理性(思想体系)之上。相比于后者,前者在空间上传播广远,在时间上却持续短暂。审美文化也分为两种,狭义的审美文化强调感性显现中隐含的理性规范,广义的审美文化强调文化中的感性欢娱。狭义的审美文化主要通过社会理性传播,形成建基于思想体系之上的社会审美思潮,广义的审美文化主要通过社会感性流行,形成建基于社会心理之上的社会审美思潮。社会审美思潮的发展规律主要是由点到面、循环往复、偶然多变。把握了社会审美思潮的发展,也就把握了时代精神的脉搏。
2010年02期 No.169 64-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93 ]
- 金惠敏;
在对待大众媒介或大众文化的理论态度上,能够与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论分庭抗礼的,以至于可能取代之的,是英国文化研究的积极受众论。我们知道,霍尔的论文《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是这一理论的纲领性文件,它揭示了电视文本的多义性本质,将解码的方式划分为受控性的、协商性的和对立性的三种,因而电视传播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控制形式就被置于一种动态的复杂性或不确定性之中。但是,本文并不复述霍尔的这一历史贡献,而是将重点放在对其理论缺失和历史局限的精细解剖上,指出仅仅在话语层面寻找不同解读或抵抗的原因,是肤浅的、半途而废的;我们应当将抵抗的源泉一直追溯到受众的日常生活,受众之作为非受众的方面。
2010年02期 No.169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93 ] - 肖琼;
随着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的转向,文学狭义上的审美功能扩展为作为文化意义上和人类学意义上的审美。悲剧也就在作为文学形态层面与作为美学观念层面分别与意识形态发生关系。论文主要分析了伊格尔顿对作为文学形态的悲剧与意识形态生产、作为美学观念的悲剧与审美意识形态的发生关系与相互作用所作的理论分析,指出悲剧作为意识形态原型,具有生产和解放社会主体性以及帮助我们识别意识形态虚假性的功用,并重新阐释了悲剧中的"怜悯"和"恐惧"发生机制,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悲剧如何通过怜悯和恐惧机制将道德政治与日常生活联结起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乏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对于当下中国仍在持续的关于"审美意识形态"之辩不无启迪作用。
2010年02期 No.169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85 ] - 葛体标;
从狄德罗、荷尔德林到德里达关于戏剧的讨论中,可以勾勒出现代以来对传统模仿论的解构线索。对传统模仿论的解构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瓦解范本与摹本之间的形而上学距离。第二,模仿是对自然本源缺失的替补。第三,模仿是对主体丧失的替补。三人在这三个环节上各有侧重,逐渐瓦解了模仿论的基础。
2010年02期 No.169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67 ] - 杜彩;
本文受詹姆逊回归寓言研究的启发,着重于对布莱希特的"史诗剧"进行寓言结构分析。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不是表现现状,而是更多地发现现状,而"间离效果"的认识过程,是经过辩证法的三段法的过程。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如同隐喻一样,具有一种"此在—彼在"的结构,它的最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一种"寓言剧"。这种"寓言剧"结构使布莱希特的一些早期戏剧实验具有"唯理智论"倾向,而布莱希特后期的"辩证剧"则是在理性和情感之间建立了一种辩证的关系。
2010年02期 No.169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34 ] - 李包靖;
本文试图对尧斯的《歌德的浮士德和瓦雷里的浮士德:问答解释学》与布鲁门贝格的《神话终结了吗》两个文本进行比较性解读:通过重估结构主义理论,辨析期待视野与时代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聚焦浮士德的最高时刻问题(终末论视野),以灵魂轮回神话引出对瞬间审美体验论的反思,从而以神话解释学(神话创作)的真精神批判接受美学的泛化现象。
2010年02期 No.169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13 ] - 陈雪;刘泰然;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借助一种神话修辞,将"艺术"作为本源,这种本源与"古希腊"及"故乡土地"这两重本源构成本源结构的三位一体。艺术成为一个祛魅化时代的"显圣物",为德意志民族召回神圣价值,重新开启其本真历史。
2010年02期 No.169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93 ]
- 王文生;2010年02期 No.169 10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17 ]
- 余意;
明代特别是晚明时期,独特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于前代的士人类型:山人。他们具有相似的审美趣味,并将这些趣味延伸至词中形成了相近的风格特征:清逸。这种风格特征在明末清初得到很多词家的呼应,由此成为词学史中一种新的风格类型。
2010年02期 No.169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61 ] - 吴晟;
由于诗歌描述时间的一维性与戏曲表演四维度空间之矛盾,使得咏剧诗在再现戏曲舞台空间并置的事件时,不得不先后分叙而产生读者与观众接受的差异。咏剧诗除了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与戏曲代言之差异外,还具有对剧情之外的剧场内外之广告、守门、乐队、看席、观众等描述之宽度;咏剧诗由作者对演出直接评论,而戏曲则由当场角色转换为剧外人身份面向观众对场上人物进行评论,或以"外呈答云"的特殊形式对演出进行现场评说。对剧情比较完整、复杂的戏曲,咏剧诗一般不作演出全过程的复述,而是择取其重要情节作高度概括;或对剧中主要角色传神写照;或抒发观剧感受、表达戏曲理论观点。
2010年02期 No.169 123-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1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77 ] - 王振华;
本文认为《诗经》中的"讹言"是一种以灾异为内容的谣言,旧注"诈伪之言"或"谗言"的说法不准确。历史上"讹言"现象的出现及《毛传》对相关内容的解释,与阴阳学说有关。该学说将宇宙、人世间的各种现象都归入阴阳两系的对立,使自然与政治的联系成为可能。《毛传》对一些诗句的解释,正是这一思维模式下的产物。
2010年02期 No.169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00 ] - 狄宝心;
元好问的画论观继承了古代特别是苏轼等人的论画精华,站在文人画派的角度立说,在创作论方面主张师法造化,不尚临帖摹写;重视迁想妙得,惨淡经营;主张解衣盘礴,反对束缚天真;提倡表现作者性情的游戏说;在鉴赏论方面重神似,轻形似,推崇写心以传神,重视画中的天机与作家的天机及二者的融合。这些观点与其诗论的重教化相较,更重视作家个人兴趣的表现,淡化功利而倾向审美。它对全面理解把握元氏的文艺观很有价值。
2010年02期 No.169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1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13 ] - 吴微;
耕读文化源远流长。明清以降与科举制度相契无间,成为古文生存与兴盛的"温床"。晚清之际,随着西洋新知的输入,新学的兴起,科举制的废除,耕读开始分离与远逝;古文的地位与作用一落千丈,由士人学子必备的修养与技能降格为新式学堂学生之人文素质养成。与此同时,以古文称雄于世的桐城文派不仅自身的古文创作不惬人意、难以领袖群伦,而且文脉传承产生了深刻的裂变。因此,在新文化与新教育的体制中,古文的失落不可避免。
2010年02期 No.169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