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元化
<正> 一、马克思主义和新方法论问题关于新方法论问题,现在谈得很多,也有一些不同看法。这次大会提交的论文也涉及到这方面,主要是运用系统论来探讨《文心雕龙》.系统论中的某些原则,是和辩证法一致的.系统论中讲一个大系统分为若干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不仅互相渗透,而且也互为因果,它们的总体结构形成一个封闭的
1986年04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1 ] - 王元化
<正> 一、马克思主义和新方法论问题关于新方法论问题,现在谈得很多,也有一些不同看法。这次大会提交的论文也涉及到这方面,主要是运用系统论来探讨《文心雕龙》.系统论中的某些原则,是和辩证法一致的.系统论中讲一个大系统分为若干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不仅互相渗透,而且也互为因果,它们的总体结构形成一个封闭的
1986年04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1 ] -
<正> 李素绚在《苏联纪实文学中的一枝新蕾——评价口述实录体小说》(《文艺评论》86年3期》一文中指出:当代的文学创作,不再是单纯的文人的事业,它和技术、能源、信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随着录音机的出现、发展、普及,为大面积地开采文学的露天矿藏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于是苏联的口述实录体小说便成了纪实文学中的一枝新蕾,它以独特
1986年04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7 ] <正>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胡绩伟对《人民日报》记者说:目前对于精神文明的具体建设,在作预算和投资拨款时,往往放在很不重要的地位。文化投资常常是安排在后面,砍在前面。尤其是财政收缩时,首先是减少文化投资。他说,对文化事业,对精神产品,主要应当看
1986年04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3 ] -
<正> 李素绚在《苏联纪实文学中的一枝新蕾——评价口述实录体小说》(《文艺评论》86年3期》一文中指出:当代的文学创作,不再是单纯的文人的事业,它和技术、能源、信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随着录音机的出现、发展、普及,为大面积地开采文学的露天矿藏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于是苏联的口述实录体小说便成了纪实文学中的一枝新蕾,它以独特
1986年04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7 ] <正>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胡绩伟对《人民日报》记者说:目前对于精神文明的具体建设,在作预算和投资拨款时,往往放在很不重要的地位。文化投资常常是安排在后面,砍在前面。尤其是财政收缩时,首先是减少文化投资。他说,对文化事业,对精神产品,主要应当看
1986年04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3 ] - 钱中文
本文认为,应把文艺评论中的简单反映论和能动的反映论区别开来,不作区别,很可能导致新的庸俗社会学。从反映论观察文学,文学的某些本质方面可以得到阐明,也可以使用其它层次的方法研究文学,但不能把反映论直接移植于文学创作,在创作中要以审美反映代替反映论。审美反映有其自身结构,它是由心理层面、感性认识层面、语言形式层面、实践功能层面组成的统一体。审美反映中主观性的创造力表现为对现实的改造,现实呈现为三种形态:现实生活,心理现实,审美心理现实。心理现实中主客观时时产生双向转化,客观因素的主观化,主观因素的对象化。侧向主观的审美倾斜,可以形成创新,也可能失去沟通。审美反映的动力源,来自主体的审美心理定势,审美心理定势的动态结构(格局)形成一触即发的内驱力,不断要求主体去获得实践的满足。审美心理定势的不断更新,促使主体不断走向审美反映新岸。不存在没有表现的审美反映,自我在表现中找到归宿。审美反映的无限多样,一是现实的无限性,二是主观性是一种不断更新的动力。凡是主观性不强的审美反映可能是失败的审美反映。创作个性是主观性的最高要求,是创造的极致。最丰富的是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
1986年04期 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65 ] - 钱中文
本文认为,应把文艺评论中的简单反映论和能动的反映论区别开来,不作区别,很可能导致新的庸俗社会学。从反映论观察文学,文学的某些本质方面可以得到阐明,也可以使用其它层次的方法研究文学,但不能把反映论直接移植于文学创作,在创作中要以审美反映代替反映论。审美反映有其自身结构,它是由心理层面、感性认识层面、语言形式层面、实践功能层面组成的统一体。审美反映中主观性的创造力表现为对现实的改造,现实呈现为三种形态:现实生活,心理现实,审美心理现实。心理现实中主客观时时产生双向转化,客观因素的主观化,主观因素的对象化。侧向主观的审美倾斜,可以形成创新,也可能失去沟通。审美反映的动力源,来自主体的审美心理定势,审美心理定势的动态结构(格局)形成一触即发的内驱力,不断要求主体去获得实践的满足。审美心理定势的不断更新,促使主体不断走向审美反映新岸。不存在没有表现的审美反映,自我在表现中找到归宿。审美反映的无限多样,一是现实的无限性,二是主观性是一种不断更新的动力。凡是主观性不强的审美反映可能是失败的审美反映。创作个性是主观性的最高要求,是创造的极致。最丰富的是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
1986年04期 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65 ] - 宋耀良
<正> 对一个已经结束的历史时代进行历史的反思,这本应是作为理性最高形式的哲学的最高任务。然而民族哲学思维发展的不充分这一缺憾,使得这一历史任务历史地落到了文学的肩上.黑格尔曾论述过,在理性文化达到一个较高阶段时,艺术不复是认识绝对理念的最高方式.但是他也还承认,在这种“不利于艺术”的一般情况下,处在当时代整个偏重于理智的精神文化之中的实践着的艺术家,自然也受到思考风气的影响,会把更多的抽象思想放入作
1986年04期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3 ] - 宋耀良
<正> 对一个已经结束的历史时代进行历史的反思,这本应是作为理性最高形式的哲学的最高任务。然而民族哲学思维发展的不充分这一缺憾,使得这一历史任务历史地落到了文学的肩上.黑格尔曾论述过,在理性文化达到一个较高阶段时,艺术不复是认识绝对理念的最高方式.但是他也还承认,在这种“不利于艺术”的一般情况下,处在当时代整个偏重于理智的精神文化之中的实践着的艺术家,自然也受到思考风气的影响,会把更多的抽象思想放入作
1986年04期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3 ] - 李衍柱
<正> 文艺批评的主体性问题是一个饶有趣味的基本理论问题,过去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刘再复同志在《论文学的主体性》(见《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和1986年第1期)的长篇论文中,提出和论述了这个问题,尽管文中有可商榷之处,但在理论上毕竟是迈出了重大的一步.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和争鸣,不仅有益于社会主义文艺批评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全面地总结新时期文艺理论建设的经验.
1986年04期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5 ] - 李衍柱
<正> 文艺批评的主体性问题是一个饶有趣味的基本理论问题,过去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刘再复同志在《论文学的主体性》(见《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和1986年第1期)的长篇论文中,提出和论述了这个问题,尽管文中有可商榷之处,但在理论上毕竟是迈出了重大的一步.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和争鸣,不仅有益于社会主义文艺批评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全面地总结新时期文艺理论建设的经验.
1986年04期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5 ] -
<正> 《人民日报》文艺部于五月十四日邀集部分在京老作者,座谈“双百”方针问题。与会同志们谈到:“双百”方针是与国家的政治民主紧密相连的,应该使之法律化,制度化,而不能靠人治,看哪一个领导人的眼色、雅量和宽容与否行事。再也不能搞有权力就有真理了!否则就会余悸难消,鸦雀无声。以前习惯说划清政治与学术的界限,似乎学术
1986年04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5 ] <正> 《人民日报》文艺部于五月十四日邀集部分在京老作者,座谈“双百”方针问题。与会同志们谈到:“双百”方针是与国家的政治民主紧密相连的,应该使之法律化,制度化,而不能靠人治,看哪一个领导人的眼色、雅量和宽容与否行事。再也不能搞有权力就有真理了!否则就会余悸难消,鸦雀无声。以前习惯说划清政治与学术的界限,似乎学术
1986年04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5 ] -
<正> 钱学森于四月十八日在北京做了题为《美学(文艺理论)、社会主义文艺学、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报告。指出:我们考虑问题只看到二○○○年不行,要把眼光放到二十一世纪,要看到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社会主义文艺学应该用系统科学的观点,研究社会主义中国,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艺术活动在社
1986年04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5 ] <正> 钱学森于四月十八日在北京做了题为《美学(文艺理论)、社会主义文艺学、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报告。指出:我们考虑问题只看到二○○○年不行,要把眼光放到二十一世纪,要看到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社会主义文艺学应该用系统科学的观点,研究社会主义中国,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艺术活动在社
1986年04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5 ] - 贾文昭
<正> 文艺创作要依据现实生活并再现现实生活,依据“第一自然”创造“第二自然”.在进行再现和创造的过程中,作家需要进行形象思维,这似乎已是不成问题的了。那末,评论家在鉴赏作品时,在对生机盎然的“第二自然”进行审美感受时,要不要进行形象思维?这倒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问题.这个问题,在读《水浒》金批之前,在笔者的头脑中不曾出现过,但在反复阅读金批之后,却愈
1986年04期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8 ] - 贾文昭
<正> 文艺创作要依据现实生活并再现现实生活,依据“第一自然”创造“第二自然”.在进行再现和创造的过程中,作家需要进行形象思维,这似乎已是不成问题的了。那末,评论家在鉴赏作品时,在对生机盎然的“第二自然”进行审美感受时,要不要进行形象思维?这倒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问题.这个问题,在读《水浒》金批之前,在笔者的头脑中不曾出现过,但在反复阅读金批之后,却愈
1986年04期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8 ] -
<正> 陈思和在《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忏悔意识》(《上海文学》86年2期)一文中,对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戈尔丁的《蝇王》,从艺术构思到作品细节作了比较,发现它们之间惊人相似。文章指出:这只能归结为一种同源性,即这两位作家是从同一种文化背景,同一种对人自身的认识层次中获得了相同的创作灵感。由此可以体会到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现代意识的强烈性和深刻性。事实上,鲁迅在本世纪初,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所产生的
1986年04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9 ] <正> 陈思和在《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忏悔意识》(《上海文学》86年2期)一文中,对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戈尔丁的《蝇王》,从艺术构思到作品细节作了比较,发现它们之间惊人相似。文章指出:这只能归结为一种同源性,即这两位作家是从同一种文化背景,同一种对人自身的认识层次中获得了相同的创作灵感。由此可以体会到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现代意识的强烈性和深刻性。事实上,鲁迅在本世纪初,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所产生的
1986年04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9 ] - 李劼
,夏志厚
,王晓明
,许子东
三月二十七日,上海的部分中青年文艺理论工作者在华东师范大学座谈讨论“思维方式与文学观念”问题。李劼、夏志厚、王晓明、许子东四位同志提出了一篇《批评观念与思维逻辑论纲》,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争鸣。为了活跃评论思想,本刊现在发表这编论文,同时也把持有不同看法或有所补充的三篇文章一并刊登。新时期的文艺理论研究,已经从方法论的探讨转向批评观念的讨论,表明文学批评已开始对自身进行深入反思。我们认为,讨论如能更紧密地联系文学批评的实际,谈得具体生动些,会更有积极意义。
1986年04期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48 ] - 李劼
,夏志厚
,王晓明
,许子东
三月二十七日,上海的部分中青年文艺理论工作者在华东师范大学座谈讨论“思维方式与文学观念”问题。李劼、夏志厚、王晓明、许子东四位同志提出了一篇《批评观念与思维逻辑论纲》,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争鸣。为了活跃评论思想,本刊现在发表这编论文,同时也把持有不同看法或有所补充的三篇文章一并刊登。新时期的文艺理论研究,已经从方法论的探讨转向批评观念的讨论,表明文学批评已开始对自身进行深入反思。我们认为,讨论如能更紧密地联系文学批评的实际,谈得具体生动些,会更有积极意义。
1986年04期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48 ] - 魏威
<正> 关于“双向同构”理论所具有的显而易见的方法论意义,是无庸置疑的。当它竭力引导批评家不再机械地将注意力置放在批评主体的文本客体的某一方面,而是更加关注主客体之间的具体的、连续不断的双向可逆建构过程的时候,显然具有极大的建设意义。但是,这种建设性的理论启迪其实仅仅是属于方法论范畴的,当作者试图论证“双向同构”理论具有认识论意义,并把它作为整个《批评观念与思维论纲》的立论基础的时候,却陷入了某种似是而非的困惑和偏颇。
1986年04期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4 ] - 魏威
<正> 关于“双向同构”理论所具有的显而易见的方法论意义,是无庸置疑的。当它竭力引导批评家不再机械地将注意力置放在批评主体的文本客体的某一方面,而是更加关注主客体之间的具体的、连续不断的双向可逆建构过程的时候,显然具有极大的建设意义。但是,这种建设性的理论启迪其实仅仅是属于方法论范畴的,当作者试图论证“双向同构”理论具有认识论意义,并把它作为整个《批评观念与思维论纲》的立论基础的时候,却陷入了某种似是而非的困惑和偏颇。
1986年04期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4 ] - 孙津
<正> 关于这一说法,我正专文论述,这里仅就座谈会的一些观点谈些看法,并以此引出所以要提“自由同一”这一说法的线索来。(一)座谈会提出要改变惯常的旧思维方式。显然,这并不是在生理一心理学意义上讲的,而是在认识论的意义上讲,我们应从什么样的角度(当然也包括用什么样的手段)去把握世界。然而我觉得,这样讲虽然很有见地,但未免有些普泛,缺乏
1986年04期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1 ] - 孙津
<正> 关于这一说法,我正专文论述,这里仅就座谈会的一些观点谈些看法,并以此引出所以要提“自由同一”这一说法的线索来。(一)座谈会提出要改变惯常的旧思维方式。显然,这并不是在生理一心理学意义上讲的,而是在认识论的意义上讲,我们应从什么样的角度(当然也包括用什么样的手段)去把握世界。然而我觉得,这样讲虽然很有见地,但未免有些普泛,缺乏
1986年04期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1 ] - 徐麟
<正> 《论纲》的观念和立论都很高。就我理解,它的主旨是这样的:一个作品对于尚未接纳它的那个社会来说,虽然包含着它未来展开过程整体的元信息,但本身还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结构前提和生命基因,是一个“非存在”,它必须在读者的普遍理解、接受中,即成为社会对象并为之所承认、接纳的过程中,才能确证和实现自身作为一个存在物的现实性。这样,在作品和批评(包括读者的理解)之间,就产生了一个相互关系和运动,作品的价值只有在这个关系和运动的展开过程中才能获得确证和实现;同时,作为文学批评,也只有在这过程中才能确证自己的普遍性和合理性。因而作品和批评的现实性,不在于它的各自的逻辑前提,而在于它们是一个关系,一个运动的建构,即一个在结构上不断生成、建立和趋于无穷展开的动态过程。亦即是一个“历史”。这是一个能动的目的系统,有其独
1986年04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7 ] - 徐麟
<正> 《论纲》的观念和立论都很高。就我理解,它的主旨是这样的:一个作品对于尚未接纳它的那个社会来说,虽然包含着它未来展开过程整体的元信息,但本身还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结构前提和生命基因,是一个“非存在”,它必须在读者的普遍理解、接受中,即成为社会对象并为之所承认、接纳的过程中,才能确证和实现自身作为一个存在物的现实性。这样,在作品和批评(包括读者的理解)之间,就产生了一个相互关系和运动,作品的价值只有在这个关系和运动的展开过程中才能获得确证和实现;同时,作为文学批评,也只有在这过程中才能确证自己的普遍性和合理性。因而作品和批评的现实性,不在于它的各自的逻辑前提,而在于它们是一个关系,一个运动的建构,即一个在结构上不断生成、建立和趋于无穷展开的动态过程。亦即是一个“历史”。这是一个能动的目的系统,有其独
1986年04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7 ] -
<正> 苏绍智在《“双百”方针三十年》(《文汇报》86年5月15日)文中对“双百”方针未能贯彻的原因举出了如下一些。首先在于我们党在这一方面工作中的指导思想的失误:片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对知识分子的“左”的看法和政策;强调区分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实际上二者很难分开,特别是社会科学,本来是学术问题,很容易被上升到政治问题,于是“双百”方针就不适用了,其实试图以区别来维护“双百”方针,这是消极的,也是办不到的,不能承认人民在政治问题上根本不
1986年04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0 ] <正> 苏绍智在《“双百”方针三十年》(《文汇报》86年5月15日)文中对“双百”方针未能贯彻的原因举出了如下一些。首先在于我们党在这一方面工作中的指导思想的失误:片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对知识分子的“左”的看法和政策;强调区分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实际上二者很难分开,特别是社会科学,本来是学术问题,很容易被上升到政治问题,于是“双百”方针就不适用了,其实试图以区别来维护“双百”方针,这是消极的,也是办不到的,不能承认人民在政治问题上根本不
1986年04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0 ] - 王卓
<正> 当前,贯彻执行“双百”方针的形势空前之好,领导倡议支持,群众热烈欢迎并敢于发言。这一形势,得来不易。大家欣慰之余,就是希望贯彻执行到底,不要再变.对学术讨论的谁是谁非,哪些正确哪些错误,如何才算具体分析,怎样分析才算比较符合实际,在这学科交叉越来越多样,各种专门知识间其实都存在不少联系的当代认识面前,应该更加承认是一个异常复杂、往往颇难在短期内得出比较完善结论的问题。为此,要求任何稍具科学态度的人对此都有
1986年04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 ] - 王卓
<正> 当前,贯彻执行“双百”方针的形势空前之好,领导倡议支持,群众热烈欢迎并敢于发言。这一形势,得来不易。大家欣慰之余,就是希望贯彻执行到底,不要再变.对学术讨论的谁是谁非,哪些正确哪些错误,如何才算具体分析,怎样分析才算比较符合实际,在这学科交叉越来越多样,各种专门知识间其实都存在不少联系的当代认识面前,应该更加承认是一个异常复杂、往往颇难在短期内得出比较完善结论的问题。为此,要求任何稍具科学态度的人对此都有
1986年04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 ] - 李木
<正> 近来文艺界曾掀起了一番“寻根”的热。有的同志为此冥思苦想,有的同志为此跋山涉水,甚至深入荒原不毛之地,有的同志又以为这是在随队起哄,把俯拾即是,随地可得的东西说得玄远难寻,因而似乎必须上天下地去苦苦求索.若可以树木为例,树叶茂盛喻创作繁荣,那么树叶何以能特别茂盛呢?我没有研究过植物学,不清楚是否有叶甚茂而根并不深的
1986年04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5 ] - 李木
<正> 近来文艺界曾掀起了一番“寻根”的热。有的同志为此冥思苦想,有的同志为此跋山涉水,甚至深入荒原不毛之地,有的同志又以为这是在随队起哄,把俯拾即是,随地可得的东西说得玄远难寻,因而似乎必须上天下地去苦苦求索.若可以树木为例,树叶茂盛喻创作繁荣,那么树叶何以能特别茂盛呢?我没有研究过植物学,不清楚是否有叶甚茂而根并不深的
1986年04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5 ] - 周振甫
<正>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名著,他在《序志》里谈到“文之枢纽”的文学总论,“论文叙笔”的文体论,“剖情析采”的创作论。即就这三部分看,都跟美学思想有关。刘勰的美学思想是继承了先秦儒家、道家的美学思想,再加上魏晋时代曹丕、陆机的新的美学思想,用来纠正宋齐时代以门阀世族为主的追求声色享乐的浮靡文风,是给唐代美学作为先驱的开创者。先看他作为“文之枢纽”的文学总论的美学观点,主要表现在《原
1986年04期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77 ] - 周振甫
<正>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名著,他在《序志》里谈到“文之枢纽”的文学总论,“论文叙笔”的文体论,“剖情析采”的创作论。即就这三部分看,都跟美学思想有关。刘勰的美学思想是继承了先秦儒家、道家的美学思想,再加上魏晋时代曹丕、陆机的新的美学思想,用来纠正宋齐时代以门阀世族为主的追求声色享乐的浮靡文风,是给唐代美学作为先驱的开创者。先看他作为“文之枢纽”的文学总论的美学观点,主要表现在《原
1986年04期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77 ] - 王思焜
<正> 近几年来古代文论研究打破了长期的孤寂状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动局面,展示着繁荣兴旺的发展前景,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大家充分认识到了古代文论研究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这一总目标,有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有一种从事研究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因此要探讨如何开创古代文论研究的新局面问题,也就不能离开这一总目标.我们现在的文艺理论有古代
1986年04期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9 ] - 王思焜
<正> 近几年来古代文论研究打破了长期的孤寂状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动局面,展示着繁荣兴旺的发展前景,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大家充分认识到了古代文论研究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这一总目标,有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有一种从事研究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因此要探讨如何开创古代文论研究的新局面问题,也就不能离开这一总目标.我们现在的文艺理论有古代
1986年04期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9 ] -
<正> 1986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谢韬的文章《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其中不少意见和建议也值得文艺理论课程教学工作者重视。文章说:目前的实际情况,学生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冷淡,而是对这些理论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教学方法感到乏味。它不适应新时期新任务新问题的需要,使学生感到不满意。如果根据学生读了不少书,能提出很多尖锐问题,也表现出一些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不正之风的不满情绪,就认为他们似乎是想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不安定因素的一
1986年04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0 ] <正> 1986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谢韬的文章《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其中不少意见和建议也值得文艺理论课程教学工作者重视。文章说:目前的实际情况,学生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冷淡,而是对这些理论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教学方法感到乏味。它不适应新时期新任务新问题的需要,使学生感到不满意。如果根据学生读了不少书,能提出很多尖锐问题,也表现出一些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不正之风的不满情绪,就认为他们似乎是想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不安定因素的一
1986年04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0 ] - 林衡勋
<正>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黄遵宪(公元1845—1905)曾被推崇为“近代诗家三杰”之一,(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中国诗界之哥伦布”.(高旭《愿无尽庐诗话》)的确,他在诗歌创作上,显示了资产阶级改良派“诗界革命”的光辉实绩,在《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人境庐集外诗辑》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千多首诗,这些诗作对近代中国诗坛“新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
1986年04期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15 ] - 林衡勋
<正>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黄遵宪(公元1845—1905)曾被推崇为“近代诗家三杰”之一,(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中国诗界之哥伦布”.(高旭《愿无尽庐诗话》)的确,他在诗歌创作上,显示了资产阶级改良派“诗界革命”的光辉实绩,在《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人境庐集外诗辑》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千多首诗,这些诗作对近代中国诗坛“新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
1986年04期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15 ] - 戴维·洛奇
,陈先荣
<正> 一这里我的目的是想从现代小说的语言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我以为现代小说——其“现代”不仅是就年代顺序而言,而且是就内容而言——具有下列部分的或全部的特征:首先,它的形式上的实验或革新,明显地表现出对文学与非文学固有模式的偏离;其次,它涉及到人类心理的意识,也涉及到人类心理的下意识与无意识活动.因而,传统诗学叙事艺术中的必不可少的外部“客观”事件的结构范围被缩小了,或者仅仅有选择地、间接地加以
1986年04期 72-7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95 ] - 戴维·洛奇
,陈先荣
<正> 一这里我的目的是想从现代小说的语言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我以为现代小说——其“现代”不仅是就年代顺序而言,而且是就内容而言——具有下列部分的或全部的特征:首先,它的形式上的实验或革新,明显地表现出对文学与非文学固有模式的偏离;其次,它涉及到人类心理的意识,也涉及到人类心理的下意识与无意识活动.因而,传统诗学叙事艺术中的必不可少的外部“客观”事件的结构范围被缩小了,或者仅仅有选择地、间接地加以
1986年04期 72-7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95 ] - 鲍·利·李福清
,白嗣宏
<正> 一九三三年,在中国西北的山西省出人意料地发现《金瓶梅》最早的木版本。这部木板书由北京图书馆收购,当年重印。原来这是一部最完整的版本,附有欣欣子和东吴弄珠客的序言(后者的序言注明写于1617年)。这部书还附有跋,也署着一个十分古怪的笔名“廿公”。最主要的是——欣欣子的序言里指出这部书的作者是兰陵笑笑生。据说东吴弄珠客是著名的小说、戏剧、民歌和笑话集的出版者冯梦龙(1574~1646),而“廿公”则著名
1986年04期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0 ] - 鲍·利·李福清
,白嗣宏
<正> 一九三三年,在中国西北的山西省出人意料地发现《金瓶梅》最早的木版本。这部木板书由北京图书馆收购,当年重印。原来这是一部最完整的版本,附有欣欣子和东吴弄珠客的序言(后者的序言注明写于1617年)。这部书还附有跋,也署着一个十分古怪的笔名“廿公”。最主要的是——欣欣子的序言里指出这部书的作者是兰陵笑笑生。据说东吴弄珠客是著名的小说、戏剧、民歌和笑话集的出版者冯梦龙(1574~1646),而“廿公”则著名
1986年04期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0 ] -
<正> 邓友梅在《拿起笔来没压力了》(《文艺报》86年5月17日)一文中,对新时期文学状况作了如下估价:新时期的文学状况,我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好”!头一条好在党的政策兑现。十年来出现过有偏差、失误的作品,却没有因为作品出毛病而被戴帽定罪的作家。有了这一条,便产生了第二条好处:作者的思想解决了,艺术上敢于创新、敢于探讨了。这表现在成果上,就是第三个好处:文学出现了多种风格、多种样式、多种层次的繁荣局面。这些好处体现到我自己身上,就是这十年写的作品
1986年04期 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 ] <正> 邓友梅在《拿起笔来没压力了》(《文艺报》86年5月17日)一文中,对新时期文学状况作了如下估价:新时期的文学状况,我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好”!头一条好在党的政策兑现。十年来出现过有偏差、失误的作品,却没有因为作品出毛病而被戴帽定罪的作家。有了这一条,便产生了第二条好处:作者的思想解决了,艺术上敢于创新、敢于探讨了。这表现在成果上,就是第三个好处:文学出现了多种风格、多种样式、多种层次的繁荣局面。这些好处体现到我自己身上,就是这十年写的作品
1986年04期 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 ] - A.K.羌达
,杨绮
<正> 莱昂内尔·特里林在他为詹姆斯的长篇小说《卡萨玛西玛公主》(1886)写的导言中,为了替小说的男主人公建立文学上的血统关系,援引了一连串长篇小说,它们贯穿整个十九世纪以至二十世纪初期。他把这些小说的男主人公称做“外省来的年轻人”。这些小说包括司汤达的《红与黑》(1830)、巴尔扎克的《高老头》(1835)、《幻灭》(1837—1843)、狄更斯的《远大前程》(1861)、福楼拜的《情感教育》
1986年04期 85-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55 ] - A.K.羌达
,杨绮
<正> 莱昂内尔·特里林在他为詹姆斯的长篇小说《卡萨玛西玛公主》(1886)写的导言中,为了替小说的男主人公建立文学上的血统关系,援引了一连串长篇小说,它们贯穿整个十九世纪以至二十世纪初期。他把这些小说的男主人公称做“外省来的年轻人”。这些小说包括司汤达的《红与黑》(1830)、巴尔扎克的《高老头》(1835)、《幻灭》(1837—1843)、狄更斯的《远大前程》(1861)、福楼拜的《情感教育》
1986年04期 85-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55 ] - 林焕平
<正> 《东方的美学》出版于一九八○年四月,为日本著名美学家今道友信教授近年的力作。出版后,颇受各方注目。本书有如下特点:一、作者十分注意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层次十分分明。“东方的美学”主要是指中国和日本的美学。所以绪论就阐述中国和日本的美学思想概观。这分两章,第一章为中国美学史概观,第二章为日本美学史概观。然后分两部:第一部,中国古代的美学——孔子和庄子。然后又分两
1986年04期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8 ] - 林焕平
<正> 《东方的美学》出版于一九八○年四月,为日本著名美学家今道友信教授近年的力作。出版后,颇受各方注目。本书有如下特点:一、作者十分注意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层次十分分明。“东方的美学”主要是指中国和日本的美学。所以绪论就阐述中国和日本的美学思想概观。这分两章,第一章为中国美学史概观,第二章为日本美学史概观。然后分两部:第一部,中国古代的美学——孔子和庄子。然后又分两
1986年04期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8 ] -
<正> 曹国雄在《走向现实美与幻想美的结合》(《文艺研究》86年1期)一文中指出:从现实美走向现实美和幻想美的结合,这在苏联文学进程中并非孤立现象。相反,这条道路具有本质上的代表意义。苏联文学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为人类贡献了一批具有世界声誉的名著。然而,随着时代审美趣味的变化,人们已不满足于按照
1986年04期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6 ] <正> 于浩成在《双百方针与法制保障》一文(86年5月30日《人民日报》)中指出:“双百”方针自提出以来,受到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和竭诚拥护,然而它的贯彻执行情况却极不顺利。严重扩大化了的“反右派斗争”以后,基本上没有实行。“文革”期间,它连作为“民主”“自由”装饰品的作用也被剥夺掉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它才重新被提出并恢复实行,但贯彻实行还不
1986年04期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5 ] -
<正> 曹国雄在《走向现实美与幻想美的结合》(《文艺研究》86年1期)一文中指出:从现实美走向现实美和幻想美的结合,这在苏联文学进程中并非孤立现象。相反,这条道路具有本质上的代表意义。苏联文学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为人类贡献了一批具有世界声誉的名著。然而,随着时代审美趣味的变化,人们已不满足于按照
1986年04期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6 ] <正> 于浩成在《双百方针与法制保障》一文(86年5月30日《人民日报》)中指出:“双百”方针自提出以来,受到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和竭诚拥护,然而它的贯彻执行情况却极不顺利。严重扩大化了的“反右派斗争”以后,基本上没有实行。“文革”期间,它连作为“民主”“自由”装饰品的作用也被剥夺掉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它才重新被提出并恢复实行,但贯彻实行还不
1986年04期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5 ] -
<正> 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1985年的一次讲话中,号召作家在写作中要“更加坦率,直言不讳”。叶甫图申科在不久前举行的俄罗斯作家大会上讲话,呼吁政府取消对苏联作家的限制。他说,让人大胆讲话并不是一件坏事,对于制止社会弊端,它能产生健康的作用。如果我们作家
1986年04期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3 ] <正> 高尔泰在《为“社会学的”评论一辩)(《评论选刊》86年2期)一文中指出:正如文学必须说真话,但并非一切真话都是文学。文学作品必须是有创造性的,但并非一切创造都是文学创造。科学发明、哲学思考、工程设计、商业广告,乃至幼儿教育和民间艺人的新产品,都可以有创造性。而一个鹦鹉学舌的诗人,一个从外在概念出发来编故事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小说家,则是丝毫没有创造性的。虽说写怍是脑力劳动,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们的工作是体力劳动,是物质生产而不是精神生产。他们并不生产新精神,他们的成批产品不过是重复一些已有的旧的东西,同木器厂的产品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由于他们的制作程序有意识地遵循着普遍的所谓“美的规律”,所以对于
1986年04期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4 ] -
<正> 蒋孔阳在《文艺研究》86年2期发表长篇论文《美在创造中》,文章指出: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所谓多层累的突创,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二是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
1986年04期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1 ] <正> 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1985年的一次讲话中,号召作家在写作中要“更加坦率,直言不讳”。叶甫图申科在不久前举行的俄罗斯作家大会上讲话,呼吁政府取消对苏联作家的限制。他说,让人大胆讲话并不是一件坏事,对于制止社会弊端,它能产生健康的作用。如果我们作家
1986年04期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3 ] -
<正> 高尔泰在《为“社会学的”评论一辩)(《评论选刊》86年2期)一文中指出:正如文学必须说真话,但并非一切真话都是文学。文学作品必须是有创造性的,但并非一切创造都是文学创造。科学发明、哲学思考、工程设计、商业广告,乃至幼儿教育和民间艺人的新产品,都可以有创造性。而一个鹦鹉学舌的诗人,一个从外在概念出发来编故事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小说家,则是丝毫没有创造性的。虽说写怍是脑力劳动,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们的工作是体力劳动,是物质生产而不是精神生产。他们并不生产新精神,他们的成批产品不过是重复一些已有的旧的东西,同木器厂的产品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由于他们的制作程序有意识地遵循着普遍的所谓“美的规律”,所以对于
1986年04期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4 ] <正> 蒋孔阳在《文艺研究》86年2期发表长篇论文《美在创造中》,文章指出: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所谓多层累的突创,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二是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
1986年04期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1 ] -
<正> 朱向前在《人民日报》(86年5月19日)上发表如题的文章中,指出现在有很多读者“面对着有些每一个字眼都散发出‘理论气’和‘逻辑味’的深邃庞大的评论文章”,令人“读得头晕,甚或中途却步,乃至敬而远之”。作者希望“我们的评论家能在这种‘大文章’的概括性、科学性、深刻性里面,再加上一点可读性。”
1986年04期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7 ] <正> 王富仁在《谈文学研究的多角度》(《文论报》86年1月1日)一文中,对创作主体认识世界的主客观关系作了辩证的分析:当世界上产生了人,产生了人的主观、感觉和认识,世界上也便有了同时存在的两极:主观和客观。而一当这里的两极成了相对独立的存在,人的认识也就一定会有两个不同的角度:有时候,人需要尽量摆脱主观对自己的束缚而使自己尽量趋向于对客观自身的认识;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人又需
1986年04期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8 ] -
<正> 刘晓波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移情作用与审美共鸣》(《名作欣赏》86年2期)一文中指出:承认“移情作用”,就是承认审美活动在本质上是主体向外界的自由扩展。每个人最深切、最原始的体验只能是自我生命的运动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人们往往以此来推测自我以外的一切,就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说,这是以人度物,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这是以己度人。在审美中,当主体面对对象时,便将自身的运动和情感投射到对象中
1986年04期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8 ] <正> 刘晓波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移情作用与审美共鸣》(《名作欣赏》86年2期)一文中指出:承认“移情作用”,就是承认审美活动在本质上是主体向外界的自由扩展。每个人最深切、最原始的体验只能是自我生命的运动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人们往往以此来推测自我以外的一切,就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说,这是以人度物,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这是以己度人。在审美中,当主体面对对象时,便将自身的运动和情感投射到对象中
1986年04期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8 ] -
<正> 朱向前在《人民日报》(86年5月19日)上发表如题的文章中,指出现在有很多读者“面对着有些每一个字眼都散发出‘理论气’和‘逻辑味’的深邃庞大的评论文章”,令人“读得头晕,甚或中途却步,乃至敬而远之”。作者希望“我们的评论家能在这种‘大文章’的概括性、科学性、深刻性里面,再加上一点可读性。”
1986年04期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7 ] <正> 王富仁在《谈文学研究的多角度》(《文论报》86年1月1日)一文中,对创作主体认识世界的主客观关系作了辩证的分析:当世界上产生了人,产生了人的主观、感觉和认识,世界上也便有了同时存在的两极:主观和客观。而一当这里的两极成了相对独立的存在,人的认识也就一定会有两个不同的角度:有时候,人需要尽量摆脱主观对自己的束缚而使自己尽量趋向于对客观自身的认识;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人又需
1986年04期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8 ] -
<正> 这两年来,巴金说他一直在探索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问题。他说:“‘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它的影响恐怕要几代人才能消除。所以,必须彻底否定‘文革’。这不是一句空话,要认真总结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我主张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就是想让大家——包括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要忘记血的教训。”
1986年04期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6 ] <正> 赵鑫珊在《文学与精神病学》(《文艺评论》86年2期)一文中指出:在正常人的精神活动同精神病患者的精神活动之间,并没有一条处处都是泾渭分明的界限。有的心理学家曾从许多青年人当中挑选了一批被认为是精神最正常的人,通过某些测验表明,半数以上的人居然具有轻度焦虑和抑郁等精神病症状。倘使一个文学家不能透视和揭示生活中的人这些较深层、隐蔽的精神状态,那么他笔下人物的内心活动就会肤浅、干瘪和不真实。笔者指出,臆病和精神病者自我意识障碍三种临床表现:(一)“人格解体”症状——“没有我”的感觉;(二)“交体人格”症状;(三)“双重人
1986年04期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39 ] -
<正> 这两年来,巴金说他一直在探索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问题。他说:“‘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它的影响恐怕要几代人才能消除。所以,必须彻底否定‘文革’。这不是一句空话,要认真总结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我主张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就是想让大家——包括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要忘记血的教训。”
1986年04期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6 ] <正> 赵鑫珊在《文学与精神病学》(《文艺评论》86年2期)一文中指出:在正常人的精神活动同精神病患者的精神活动之间,并没有一条处处都是泾渭分明的界限。有的心理学家曾从许多青年人当中挑选了一批被认为是精神最正常的人,通过某些测验表明,半数以上的人居然具有轻度焦虑和抑郁等精神病症状。倘使一个文学家不能透视和揭示生活中的人这些较深层、隐蔽的精神状态,那么他笔下人物的内心活动就会肤浅、干瘪和不真实。笔者指出,臆病和精神病者自我意识障碍三种临床表现:(一)“人格解体”症状——“没有我”的感觉;(二)“交体人格”症状;(三)“双重人
1986年04期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39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