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与文化研究

  • 什么是真正的理论?

    吴炫;

    古今中外理论家在理论上的共同特点是:一种理论总是隐含着理论家对时代和现实独特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揭示着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理论的现实性原因并规定着理论的内容;理论的批判依据由此是"特定的理论问题"而不是任何其它现成的理论,所以选择一种新理论去批判既定的理论不是理论批判;理论家自己独特的概念、范畴和理解,是理论批判的逻辑结果,而不是对前人概念范畴的改头换面。为此,我们必须把阐释现有理论(理论研究)、研究现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思想史研究),与观念批判和创造的理论区别开来,才能把握到理论的真正性质。

    2010年04期 No.171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97 ]
  • “后文化批评”:经济理性时代的“文化”实践

    张大为;

    当代中国的文化理论和文化批评的可能性,正在由于大幅度膨胀的经济理性和经济思维所造成的文化思维的平浅化效应,而面临沦落为"客观性"、"自主性"和"审美化"的文化世界的理论装潢的境地。因此,一种"后文化批评"的可能性在于,拒绝已经被"客观化"、"审美化"和物化的文化价值实体和文化定义,重返现实的意志性力量和文化主体性的内部:"后文化批评"作为一个历史性的中介过程,并不完全是纯理智的思辨程序,它同样是来自文化意志和文化决断的实践性力量;它不仅是"批评"和"批判"的消极性思维,同时也必须是肯定性的意志。所以"后文化批评"坚持一种被现实的主体性意志所贯穿、覆盖的关于"文化"的伦理性和政治性定义,在文化意志的现实冲突中,在文化政治和文化战争的对于"文化"的争夺中,重新规定"文化"的定义和文化正当性。

    2010年04期 No.171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9 ]
  • 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困境

    冯黎明;

    现代性对二十世纪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同时也常常造成自相矛盾的结果。现代性在作为知识活动的文学研究中形成了一种方法论上的二难处境:知识立场层面的实证理论与批判理论的对立、知识生产层面的语境定义与形式定义的对立、知识分类层面的学科化与跨学科化的对立。

    2010年04期 No.171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93 ]
  • 都市空间与文学意义生成

    韩伟;

    都市空间模式的改变是后现代社会的特有现象。传统的物理空间开始具有了隐喻性和流动性的特点,从而变成了"意指空间"和"流动空间",而且在两者共同作用下超越物理空间和单纯精神空间的"第三空间"最终得以确立。这种空间异化的现实势必对寓于其中的各个领域产生巨大影响,从这个角度解释文学与意识形态、文学与想象的关系,乃至超文本文学的产生将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因此可以认为当下文学的意义生成机制已经开始"空间化"。

    2010年04期 No.171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46 ]
  • 《山经》神异动物研究——中国古代乡村社会的生态压力与禳解仪式

    范长风;刘捷;

    论文使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山经》114种神异动物进行编码,发现初民社会用祥瑞与灾异的视角关注周围的世界。古代初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水旱之灾;(2)个体的身心疾病;(3)战乱兵燹;(4)邪恶凶险。如何应对这些难题?古之初民主要采取仪式的手段、民俗规范和巫医技术去缓解生态压力、社会动荡,治疗身心疾病。初民眼中的山川河流、神异动植物和山神祠礼不是无关紧要的附带现象,而是古代乡村社会应对生态压力、身体疾病和社会战乱的隐喻以及超越隐喻的人本思想和生态行为。

    2010年04期 No.171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21 ]
  • 人性相同,文心相通——以《聊斋志异》与《十日谈》情爱观之比较为中心

    钟明奇;

    本文从人性的发展及人性展开的具体层面,以《聊斋志异》与《十日谈》情爱观之比较为中心,论述在中西人性解放初期,年代相隔久远、地域相距辽阔伟大作家蒲松龄与薄迦丘笔下,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人性与庶几全然相通的文心,旨在阐明人性、文化与作家的思想及个性,是影响中西文学创作的核心因子与深层动力。当它们的发展演变趋向内在一致的时候,中西文学的发展就会出现某种契合;若有的因子与深层动力的发展演变不能趋于内在一致,则中西文学作品必定发生一定层面深刻的歧异,即使是描写非常相似的文学现象。这是中西文学发展演变的一种内在逻辑与必然规律。

    2010年04期 No.171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92 ]

美学研究

  • 观照理论:巴尔塔萨的神学审美学

    张俊;

    巴尔塔萨神学美学无论是作为神学还是美学,其在信仰抑或审美感知方面都无法回避主体性的问题。巴尔塔萨神学美学以观照理论为核心,建立起其信仰审美感知学说,一种系统的神学审美学。其观照理论继承了古典美学中推重视觉感官的传统,以及柏拉图精神、物质两分的二元论传统——但却克服了柏拉图贬低物质(肉体)维度的二元论局限。同时,巴尔塔萨将基督信仰纳入观照理论,并将信仰审美观照与陶醉融为一炉。这些理论贡献将观照理论以及神学审美学都推上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2010年04期 No.171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59 ]
  • 政治认同的审美性——兼重审文学在“再政治化”中的本体论建构

    徐翔;

    审美性不是建构政治认同的外部工具或偶然装饰,而是其内部本质和必然诉求;不是"对象性"的单向美感显现,而是"对象——主体间性"的双向审美共契;不是认同对象浅层次的身体美学、感官快适或视觉表征,而是深层次的超功利、静观的诗性超越。真正深入和持久的政治认同必须与主体政治文化境遇中的潜境遇、隐境遇和元境遇交融,蕴涵着审美距离、诗性体验和仪式情感等方面的审美论要求。脱离审美性的政治认同建构是不稳定的意识形态灌装或对浅认同、伪认同的生产。政治认同的审美性对文学在建构政治认同中的意义奠定着本体论而非仅是方法论层面的理论根基。在文学的"再政治化"以及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中,问题不仅仅是文学是否和如何具有政治性,而是政治是否和如何具有文学性。

    2010年04期 No.171 52-5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14 ]
  • “缺席”的第二人称——兼谈叙事人称的逻辑结构与文化意义

    李森;

    本文旨在探索第二人称叙事罕见的原因和目前对第二人称叙事功能的误解,揭示第二人称叙事功能与第一、第三人称的差异,理清形式受述者与读者的关系,从而说明第二人称叙事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本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然而建立在今天新媒体技术基础上的电子叙事却对第二人称倍加青睐,并使其功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2010年04期 No.171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75 ]
  • 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与审美经验的变迁

    王彦章;

    作为一种自由表达观点、平等交换意见的社会场所,一个时代的"公共领域"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起着积极的塑造作用,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审美经验"的形成。先秦时代,士大夫立私说,办私学,纵横捭阖,公共领域由此诞生。诸子百家追求"礼乐以和"的审美理想,决定了审美经验的礼乐功利性。自秦到汉唐盛世,由于政治权力控制了知识阶层,公共领域的舆论主体被体制化了,公共空间极度萎缩。审美经验成为了道德的附庸,成为了世俗人生的伦理表征。宋代至清末开始了近代转型,以书院为代表的公共领域影响了此后知识思想的演化、文化艺术的变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学的兴盛,中国社会出现了世俗化、市民化的发展趋势,导致了文学公共领域的出现与发展,审美经验则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世俗性和个性化色彩。

    2010年04期 No.171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54 ]
  • 审美与公共性:重审十八世纪欧洲启蒙美学的价值

    范昀;

    在当前的美学研究中,十八世纪的启蒙美学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境地。以往美学史在评价视野和方法上的局限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这一结果,启蒙美学的丰富性遭到抹杀,启蒙美学的独有价值受到冷遇。苏格兰、法国以及德国启蒙美学的个案提供了一种启蒙美学研究的新思路,即以公共性为视角,依托社会政治理论发掘启蒙美学之于人类现代文明建设性的价值。这种重新评价并不意味着决然抛弃以往启蒙美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在某种意义上它应该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有力补充。以往的启蒙美学研究更侧重精神性,个体性与批判性,那么新的启蒙美学则更偏重于现实性、公共性与建设性。

    2010年04期 No.171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90 ]
  • “美感三角模型”初探

    张文宇;戴鸿斌;

    本文结合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计算语言学、物理学和美学等学科的知识,以文学语篇中的可能世界为基础,提出了"美感三角模型"假说。该模型建立在共鸣、势能和张力等三个物理概念的基础上,试图从物理原理的角度探求审美活动的本质。这三个因素相互牵制、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动态三角结构,成为美感产生的基础。该模型最大的优点是能够解释不同层次和不同个体美感之间的差异,有较大的普适性。文章还对"美感三角模型"的原理和解释力进行了例释。

    2010年04期 No.171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39 ]

古代文论专题研究

  • 境界说的悖论话语与透视焦点

    林继中;

    王国维诗学的起点在于批判传统文化中文学的功利主义,力图建立文学的本体性。他重新定义:比兴源于直观。直观有两个层面:一是直观即知觉;一是诗人忘物我关系之纯粹客观的静观。比兴也有两个层面:一是主象征寄托;一是主触物起情。后者蘖生出情景论而与"直观即知觉"相近。王氏欲借直观排除传统诗学中的功利主义,将"两间之真美"释放出来。境界说的内核是直观,其建构首先是在"人生"意义上的建构。其对人生的认识,却是中国式的,其忧生、忧世情怀与叔本华"客观化"的直观形成张力,由是创立"出入"说。出与入的共时性构成悖论式话语。可延伸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写境"与"造境"等。王氏借此将叔本华的直观转换为中国式的以"真性情"为中心的"直观"。在王氏的直观中,"纯知性的静观"与生命情意的体验形成张力,其合力指向审美的心理情感,形成境界说的透视焦点。王氏对"直观"创造性的诠释,为文学"陶冶性情"的特殊功能开辟了新路径。

    2010年04期 No.171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36 ]
  • 意境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意境的真正内涵

    寇鹏程;

    无原则的泛化是意境研究最大的问题。为了使意境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意义,我们应该以"意境"一词明确的"使用史"为定义的主要标准。我们严格考查意境的使用史,发现意境的真正的内涵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意境意义大相径庭。纪晓岚大量使用意境,在他那里,崇高美就是意境。王国维的意境是天然美。而现代无限强调意境,其实是文论领域理性膨胀的缘故。

    2010年04期 No.171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37 ]
  • 对文学语言表现功能的探索——《文心雕龙·隐秀》主旨浅议

    张宝贵;

    《文心雕龙.隐秀》篇所谈论的问题,主要该是文学语言的表现功能问题。所谓"隐",就是通过创造"复意"的方法,把语言的实指对象隐藏起来,目的是切近"道";所谓"秀",针对的则是语言的逻辑对象,通过对实指对象基本特征的逻辑描述,创造出"卓绝"的效果,目的是引出"道";"隐""秀"合一,是文学语言表现功能比较完整的说明。

    2010年04期 No.171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85 ]
  • 也谈《文心雕龙·养气》中的“率志委和”说——与王元化先生商榷

    归青;

    《文心雕龙.养气》中说的"率志委和"是要作者放松心情,保养精气,以求文思(灵感)的降临和畅通,它只是一种方法,而且发生在文思降临之前,它本身不是文思或灵感,是不能与"创作的直接性"划等号的。如果把"率志委和"理解成统贯构思和表达全过程的直接抒写的状态的话,那就难以解释创作中的苦吟现象,也与刘勰强调自然,不废人力的思想发生矛盾。《养气》探讨的范围仅限构思阶段,刘勰只是说文思的降临必须自然而然,不能有任何勉强,而不是说表达的时候只有天机自合一途。

    2010年04期 No.171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56 ]

中国古代诗论与词论研究

  • 释“和”——“诗言志”诠之四

    王文生;

    2010年04期 No.171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03 ]
  • 试论《草堂诗余》在明代的流传及词曲沟通的趋势

    赵山林;

    《草堂诗余》在明代久盛不衰,引出了多种理论解释,包括词之正宗论、音律典范论、诗歌精品论、应歌范本论等,本文认为这些观点并无严重冲突,而是反映了不同的审美追求,可以概括为"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应歌者利其用"。也可以认为,《草堂诗余》树立了雅俗共赏的典范,其意义不可低估。《草堂诗余》的流传还不能忽略音乐的因素,本文以流传到日本的《魏氏乐谱》为依据,探讨了《草堂诗余》的音乐流传问题。从文学艺术的发展来看,《草堂诗余》的广为流传反映了词曲沟通的趋势,本文以剧作、曲选、曲论为依据,对此进行了探讨。

    2010年04期 No.171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74 ]
  • 论金元北宗词学的理论建构

    赵维江;

    以往的宋元词学研究,忽略了金元北宗派在词学理论建构方面的努力和贡献。北宗词学虽缺少《词源》这样的理论专著,但在大量的词集序跋和有关文献中,仍可见其对词学基本问题的主张和阐释。在对于北方词和宋词中苏、辛派创作的批评中,北宗派大体形成了其词学观的基本理论体系:重刚健尚豪气的审美理想、诗词一脉同质的词体观念和推尊苏、辛、元的体派意识。这些理论观点成为当时词学主流思想的重要补充。

    2010年04期 No.171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64 ]
  • “追认”与宋词价值重估

    欧明俊;

    文学史上的"追认",是指对过去的文学家、文学作品以及一切与文学有关的名义、声誉、价值、地位的提升和重新评定,是一种文化"命名"。宋词"追认",体现在各个层面。词学家通过"层累"、系统"追认",不断地改写词史。从一定程度上说,一部宋词史,即是一部"追认"的词史,每一次"追认",都是一次新的"盖棺定论",都是宋词史的"重写"。"追认"越多,意蕴越丰富,价值越大,同时越远离文学史"原生态"。以"进化论"和"纯文学"观念"追认"宋词为"一代之文学",过分"颠覆"传统,"遮蔽"了文学史部分真相。宋人轻视词,我们对宋人的"自评价"应予以起码的尊重。应将宋词的当世评价和后世评价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真正合理的科学结论。

    2010年04期 No.171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75 ]
  • 论环太湖流域郡邑词派词学思想的多元互补与演化融合

    陈雪军;

    明清之际环太湖流域郡邑词选纷纷刊刻,郡邑词派接踵而起。这些词派在词学主张与创作实践上,取径多样,兼容并蓄,呈现出多元互补的格局。同时,由于历史巨变和相同的人文环境的原因,这些词派又总体上呈现一种趋同的倾向。可以说明清之际环太湖流域郡邑词派在词学思想上既有多元互补的一面,也存在演化融合的趋势。

    2010年04期 No.171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37 ]
  • 《河岳英灵集》诗体观念探源

    蔡丹君;

    盛唐殷璠在其《河岳英灵集》这部当代诗歌选集的"叙"中提到了"雅体、野体、鄙体、俗体",并将辨体当作是编者的首要责任,论诗时也常提及"体";此集在编选体例上倾向于选古体诗,古体占全集的四分之三;他又强调"雅体",将之当作艺术水平最高的一种诗体。这些都表明《河岳英灵集》有其独特的诗体观念。殷?的诗体观念从何而来?本文透过整个初盛唐诗歌发展的脉络,着重分析了初唐诗歌理论、盛唐诗歌不断深化的创作实践复古潮流以及题材审美、抒情范式上的探索,对殷?诗体观念形成的重要影响。

    2010年04期 No.171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76 ]
  • 论白居易的诗、酒与琴及其美学意蕴

    李昌舒;

    白居易在被贬江州之后奉行"独善其身"的人生方式,即,对现实政治的疏远,对个人闲适的追求。诗、酒与琴是获得闲适的三个重要途径,通过写诗、饮酒、弹琴,白居易实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这对于中国美学在中晚唐时期的转向具有重要影响。

    2010年04期 No.171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682 ]

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