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抒情类文学中的形象

    王元骧

    <正> 一文学理论中需要重新探讨的问题很多,形象问题就是其中一例。过去,由于我们把文学的对象都片面地理解为客观外部世界,因而形象也被定义为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画”或“生活图景”。具体的表述或:“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

    1989年05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9 ]
  • 抒情类文学中的形象

    王元骧

    <正> 一文学理论中需要重新探讨的问题很多,形象问题就是其中一例。过去,由于我们把文学的对象都片面地理解为客观外部世界,因而形象也被定义为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画”或“生活图景”。具体的表述或:“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

    1989年05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9 ]
  • 论文艺创造中无意识与意识的协同

    刘?

    <正> 每个有关梦的特质、功用和结构的假说,我们都只能把它当作是一种以经验为主的方法而己,随时随地都有修正的必要。我们在对梦进行分析的时侯,应时时不忘一个原则,即我在危险的路上走,只知前程艰难困苦。—荣格就文艺作品的整体而言,它展示广阔的时代风貌,包容深刻的历史内涵,确实可以说:它有理性的内容。于是产生了一个司空见惯的推论。文艺作品既然包含理性内容,总是艺术家有意识地写出来的。这个结论已经不太完善。因为,“有意识地写出来”显然不等于说任何时候都是在意识控制下进行创作的。但是,还有人进一步推论下去:反过来说,无意识就会导致文艺作品丧失理性。这里显然将无意识与非理性不适当地等同起来了。本文企图着重指出,无意识在艺术创造中有不可缺少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无意识与意识的协同,是艺术创造成功的一个奥秘。

    1989年05期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1 ]
  • 论文艺创造中无意识与意识的协同

    刘?

    <正> 每个有关梦的特质、功用和结构的假说,我们都只能把它当作是一种以经验为主的方法而己,随时随地都有修正的必要。我们在对梦进行分析的时侯,应时时不忘一个原则,即我在危险的路上走,只知前程艰难困苦。—荣格就文艺作品的整体而言,它展示广阔的时代风貌,包容深刻的历史内涵,确实可以说:它有理性的内容。于是产生了一个司空见惯的推论。文艺作品既然包含理性内容,总是艺术家有意识地写出来的。这个结论已经不太完善。因为,“有意识地写出来”显然不等于说任何时候都是在意识控制下进行创作的。但是,还有人进一步推论下去:反过来说,无意识就会导致文艺作品丧失理性。这里显然将无意识与非理性不适当地等同起来了。本文企图着重指出,无意识在艺术创造中有不可缺少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无意识与意识的协同,是艺术创造成功的一个奥秘。

    1989年05期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1 ]
  • 自我情感与人类情感的相互征服——论文学艺术中审美情感的深层特征

    童庆炳

    <正> 文学艺术创作中审美情感的特征,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尽管有许多理论家、艺术家就这个问题发表过各种各样的意见,但是全面的、深刻的、具有说服力的解答仍不易找到。然而这个问题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某一种意见就是一种艺术流派的纲领、一种理论派别的根据。所以在这里重新把文学艺术创作中审美情感的特征问题提出来讨论,仍然是十分必要的。一、自我表现论与人类情感表现论文学艺术创作要表现情感,这已为多数人所接受。但是,文学艺术创作中所表现的情感究竟是什么情感呢?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很不一样。最常见的看法有如下两种:

    1989年05期 1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22 ]
  • 自我情感与人类情感的相互征服——论文学艺术中审美情感的深层特征

    童庆炳

    <正> 文学艺术创作中审美情感的特征,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尽管有许多理论家、艺术家就这个问题发表过各种各样的意见,但是全面的、深刻的、具有说服力的解答仍不易找到。然而这个问题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某一种意见就是一种艺术流派的纲领、一种理论派别的根据。所以在这里重新把文学艺术创作中审美情感的特征问题提出来讨论,仍然是十分必要的。一、自我表现论与人类情感表现论文学艺术创作要表现情感,这已为多数人所接受。但是,文学艺术创作中所表现的情感究竟是什么情感呢?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很不一样。最常见的看法有如下两种:

    1989年05期 1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22 ]
  • 当前的思想界没有真正的创造

    <正> 《青年报》89年6月23日,发表《浪漫的执著》一文,记载了著名作家张承志对当前思想界一些尖锐的批评。张承志认为: 拿当代文学评论来说,你没冲动,没有思想感情怎么研究?难怪出现了大量文坛痞子。现在绝对是痞子流行的时候。有的年轻人好象全懂,事实上并不具备那种气质和境遇,我不相信他真懂。看上去什么都懂,其实什么都不懂。每个人的生活、思

    1989年05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0 ]
  • 当前的思想界没有真正的创造

    <正> 《青年报》89年6月23日,发表《浪漫的执著》一文,记载了著名作家张承志对当前思想界一些尖锐的批评。张承志认为: 拿当代文学评论来说,你没冲动,没有思想感情怎么研究?难怪出现了大量文坛痞子。现在绝对是痞子流行的时候。有的年轻人好象全懂,事实上并不具备那种气质和境遇,我不相信他真懂。看上去什么都懂,其实什么都不懂。每个人的生活、思

    1989年05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0 ]
  • 语言距离—小说文本分析的另一个视角

    唐跃 ,谭学纯

    <正> 一大家知道,文本是具有潜在意义的语言实体,读者对于文本的接受首先意味着对于文本语码的破译。鉴此,我们把语言距离等同于文本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是不无根据的。具体地说浯言距离的差异在于各种语言表现方式在距离感方面的差异,有的语言表现方式易于为读者接受,则距离较近;有的语言表现方式不易为读者接受,则距离较远。这就决定了本文的首要任务是,对各种语言表现方式在距离感方面的差异进行一番审视。

    1989年05期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4 ]
  • 语言距离—小说文本分析的另一个视角

    唐跃 ,谭学纯

    <正> 一大家知道,文本是具有潜在意义的语言实体,读者对于文本的接受首先意味着对于文本语码的破译。鉴此,我们把语言距离等同于文本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是不无根据的。具体地说浯言距离的差异在于各种语言表现方式在距离感方面的差异,有的语言表现方式易于为读者接受,则距离较近;有的语言表现方式不易为读者接受,则距离较远。这就决定了本文的首要任务是,对各种语言表现方式在距离感方面的差异进行一番审视。

    1989年05期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4 ]
  • 对话:一种“赤裸文化”

    <正> 刘心武等在《作为超越的文化》(《文汇月刊》89年6期)一文中指出: 对话造成了一种复合的、多向的思维,能达到一种灵魂舒张的境界。看来对话最能表露整个心灵,至少从消极的角度讲,它暴露了许多真实的东西。因为文章可以穿上很多外衣,是富于装饰性的,甚至可以是虚伪的。但对话尤其具有真诚性。

    1989年05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2 ]
  • 逸与狂:古代审美人格的两极

    <正> 张节末在《古典美学与人格》(《文艺研究》89年3期)一文中指出: 逸与狂是古代的两种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如果在它们中间再放进一个中和,那么就形成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审美趣味和风恪范畴系统:逸和狂。不

    1989年05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8 ]
  • 对话:一种“赤裸文化”

    <正> 刘心武等在《作为超越的文化》(《文汇月刊》89年6期)一文中指出: 对话造成了一种复合的、多向的思维,能达到一种灵魂舒张的境界。看来对话最能表露整个心灵,至少从消极的角度讲,它暴露了许多真实的东西。因为文章可以穿上很多外衣,是富于装饰性的,甚至可以是虚伪的。但对话尤其具有真诚性。

    1989年05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2 ]
  • 逸与狂:古代审美人格的两极

    <正> 张节末在《古典美学与人格》(《文艺研究》89年3期)一文中指出: 逸与狂是古代的两种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如果在它们中间再放进一个中和,那么就形成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审美趣味和风恪范畴系统:逸和狂。不

    1989年05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8 ]
  • 汉语言的诗性资质——《文学言语学》札记

    鲁枢元

    <正> 无庸讳言,以往的语言学研究中,不管是外国的学者或中国的学者,在研究汉语言对标定的参照系都是西方的语言观念。这种语言观念总是指示人们:人类语言中存在着这样两种语言,一是重在表现的情感语言,一是重在认知的科学语言,情感语言更多地凭仗言语个体的情绪、想象、直觉、心理意象,被视为“低级语言”,科学语言更多地借助言语自身的关系、结构、法则、逻辑,被

    1989年05期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0 ]
  • 汉语言的诗性资质——《文学言语学》札记

    鲁枢元

    <正> 无庸讳言,以往的语言学研究中,不管是外国的学者或中国的学者,在研究汉语言对标定的参照系都是西方的语言观念。这种语言观念总是指示人们:人类语言中存在着这样两种语言,一是重在表现的情感语言,一是重在认知的科学语言,情感语言更多地凭仗言语个体的情绪、想象、直觉、心理意象,被视为“低级语言”,科学语言更多地借助言语自身的关系、结构、法则、逻辑,被

    1989年05期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0 ]
  • “现实”不等于“存在”

    <正> 周政保在《中国小说的出路》(光明日报89年5月23日)一文中指出: 中国小说的现实主义所注重与强调的是复制与再现,我们常常沉醉于一般的社会生活世界面不能自拔与超越,以至于把审美的精力集中在现实的通俗社会学的分析方面,这样也就忽略了富有哲学意味的穿透与行而上的抽象。很现实的社会生活题材

    1989年05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1 ]
  • “现实”不等于“存在”

    <正> 周政保在《中国小说的出路》(光明日报89年5月23日)一文中指出: 中国小说的现实主义所注重与强调的是复制与再现,我们常常沉醉于一般的社会生活世界面不能自拔与超越,以至于把审美的精力集中在现实的通俗社会学的分析方面,这样也就忽略了富有哲学意味的穿透与行而上的抽象。很现实的社会生活题材

    1989年05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1 ]
  • 小说叙述的两种类型

    谭运长

    <正> 一、小说提供什么我们面前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说作品,有古典的,现代的,甚至还有几千年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神话传说和轶闻趣事,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些不能够被称为完整的小说。不管怎样,所有这些作品都曾经强烈打动过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今天,或许现代小说能够更为容易和直接地为我们接受,但是古典小说以及更为古老的传说和趣闻仍然有着神奇的魅力。它们曾经吸引过人,至今仍在小说史上熠熠生辉。

    1989年05期 48-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9 ]
  • 小说叙述的两种类型

    谭运长

    <正> 一、小说提供什么我们面前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说作品,有古典的,现代的,甚至还有几千年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神话传说和轶闻趣事,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些不能够被称为完整的小说。不管怎样,所有这些作品都曾经强烈打动过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今天,或许现代小说能够更为容易和直接地为我们接受,但是古典小说以及更为古老的传说和趣闻仍然有着神奇的魅力。它们曾经吸引过人,至今仍在小说史上熠熠生辉。

    1989年05期 48-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9 ]
  • 论中国当代部分新潮小说的情节淡化

    林小红

    <正> 一在亚里斯多德时代,情节是用“突变”这个术语来表述的,它表示人物命运中突然的、剧烈的变动——从幸福到不幸或者从不幸到幸福的各种各样的转变。在古代英雄传说和神话故事里,在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喜剧和悲剧里,在各种短篇和长篇小说里,生活往往被描绘成一座刁钻古怪的、变化莫测的、幸与不幸纠集在一起的舞台,人物的命运在这座舞台上多样地演变着。在这种情况下,情节是建立在人们的外在行为上、建立在人们生活的转折点上的。

    1989年05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8 ]
  • 论中国当代部分新潮小说的情节淡化

    林小红

    <正> 一在亚里斯多德时代,情节是用“突变”这个术语来表述的,它表示人物命运中突然的、剧烈的变动——从幸福到不幸或者从不幸到幸福的各种各样的转变。在古代英雄传说和神话故事里,在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喜剧和悲剧里,在各种短篇和长篇小说里,生活往往被描绘成一座刁钻古怪的、变化莫测的、幸与不幸纠集在一起的舞台,人物的命运在这座舞台上多样地演变着。在这种情况下,情节是建立在人们的外在行为上、建立在人们生活的转折点上的。

    1989年05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8 ]
  • 小说的十字路口

    王方红

    <正> 一二十世纪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纷繁复杂的局面,与此同时,大量的阐释学理论应运而生,小说的许多古老的规则被彻底粉碎的同时,新的创作原则不断地被激进的先锋作家发现或发明,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们对于当代小说的走向莫衷一是,而“小说究竟是什么”这样一个最简单的问题被批评家重新加以讨论。我们认为,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在经历了它空前繁荣的全盛期以后,今天正面临新的蜕变的可能,一方面,由于它古老的美学理想在读者心中积淀的审美情趣的永久魅力,传统现

    1989年05期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7 ]
  • 小说的十字路口

    王方红

    <正> 一二十世纪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纷繁复杂的局面,与此同时,大量的阐释学理论应运而生,小说的许多古老的规则被彻底粉碎的同时,新的创作原则不断地被激进的先锋作家发现或发明,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们对于当代小说的走向莫衷一是,而“小说究竟是什么”这样一个最简单的问题被批评家重新加以讨论。我们认为,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在经历了它空前繁荣的全盛期以后,今天正面临新的蜕变的可能,一方面,由于它古老的美学理想在读者心中积淀的审美情趣的永久魅力,传统现

    1989年05期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7 ]
  • 现实主义与后现实主义在创作倾向上的区别

    <正> 王干在《近期小说的后现实主义倾向》(《北京文学》89年6期)一文中指出: 现实主义小说中常常出现这样两类主题:一是悲剧性的,一是喜剧性的,前者以昭扬某种进步的历史观念为特征,后者则更多地对生活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刻意嘲讽不合时宜的生活现象。尽管其审美方式和审美效果并不相同,但在思维形态上却

    1989年05期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62 ]
  • 现实主义与后现实主义在创作倾向上的区别

    <正> 王干在《近期小说的后现实主义倾向》(《北京文学》89年6期)一文中指出: 现实主义小说中常常出现这样两类主题:一是悲剧性的,一是喜剧性的,前者以昭扬某种进步的历史观念为特征,后者则更多地对生活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刻意嘲讽不合时宜的生活现象。尽管其审美方式和审美效果并不相同,但在思维形态上却

    1989年05期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62 ]
  • 词话中的艺术风格论

    赵山林

    <正> 王元化先生在《文学风格论》译本跋中呼吁加强风格理论的研究,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我国古代文论中有关风格理论的遗产是非常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可惜有很多还未曾认真地去发掘、整理、系统研究。特别是词话、曲话中的风格理论,更是长期湮没无闻。本文试图对词话中的艺术风格理论作一初步探讨。

    1989年05期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5 ]
  • 词话中的艺术风格论

    赵山林

    <正> 王元化先生在《文学风格论》译本跋中呼吁加强风格理论的研究,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我国古代文论中有关风格理论的遗产是非常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可惜有很多还未曾认真地去发掘、整理、系统研究。特别是词话、曲话中的风格理论,更是长期湮没无闻。本文试图对词话中的艺术风格理论作一初步探讨。

    1989年05期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5 ]
  • 论古代文论的当代接受

    陈良运

    <正> 从时间与空间的位置来说,文学理论的发展与文学创作的发展是平行的,但二者之间又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关系:文学创作的实践经验上升为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则启迪和指导当代与后代的文学创作与审美鉴赏。文学理论与社会发生关系有两个渠道:一个渠道是读者直接接受理论,理论直接影响读者;另一个渠道是理论成果被作家接受(其方式可能是潜移默化的)并体现于作品之中,读者通过作品对文学理论也有间接的接受。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中国古代文论中有着丰富的审美鉴赏理论,西方文学界则兴起了一门新学科——接受美学,但它们都还没有涉及到文学理论本身的接受问题。

    1989年05期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2 ]
  • 论古代文论的当代接受

    陈良运

    <正> 从时间与空间的位置来说,文学理论的发展与文学创作的发展是平行的,但二者之间又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关系:文学创作的实践经验上升为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则启迪和指导当代与后代的文学创作与审美鉴赏。文学理论与社会发生关系有两个渠道:一个渠道是读者直接接受理论,理论直接影响读者;另一个渠道是理论成果被作家接受(其方式可能是潜移默化的)并体现于作品之中,读者通过作品对文学理论也有间接的接受。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中国古代文论中有着丰富的审美鉴赏理论,西方文学界则兴起了一门新学科——接受美学,但它们都还没有涉及到文学理论本身的接受问题。

    1989年05期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2 ]
  • “越是民族的就越能成为世界的”质疑

    <正> 吴元迈在《论今日之“拿来主义”》(《外国文学评论》89年2期)一文中指出: 长期以来,有一个熟悉而困惑的提法:越是民族的就越能成为世界的。其实,这话不够全面.一部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越是民族的,虽然在一定情况下,可能容易为别国所注意,但并非所有这类作品都能够为别国所注意,更不意味着它们能成为世界性的作品,为人类所承认。并非所有的作品越是民族的,就越能成为世界的、全人类的。应该说,民族的要成为世界的、全人类的,是有前提和条件

    1989年05期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6 ]
  • 新潮小说的一种新的艺术倾向

    <正> 谢欣在《魅力与矛盾》(《小说选刊》89年6期)一文中指出: 作家采用了种种为我们所不习惯的艺术表现方法,有意淡化甚至隐去了人物的现实生活背景,取消了人物行为的动机描写,使人物的来龙去脉变得扑朔迷离,使情节事件发生发展的因果规律变得模糊,也使小说不再具有以往传统小说常见的社会的、道德的界定.而且余华等人采取了加缪小说《局外人》式的陌生化叙述语言,不仅作家不表露任何主体

    1989年05期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9 ]
  • “越是民族的就越能成为世界的”质疑

    <正> 吴元迈在《论今日之“拿来主义”》(《外国文学评论》89年2期)一文中指出: 长期以来,有一个熟悉而困惑的提法:越是民族的就越能成为世界的。其实,这话不够全面.一部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越是民族的,虽然在一定情况下,可能容易为别国所注意,但并非所有这类作品都能够为别国所注意,更不意味着它们能成为世界性的作品,为人类所承认。并非所有的作品越是民族的,就越能成为世界的、全人类的。应该说,民族的要成为世界的、全人类的,是有前提和条件

    1989年05期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6 ]
  • 新潮小说的一种新的艺术倾向

    <正> 谢欣在《魅力与矛盾》(《小说选刊》89年6期)一文中指出: 作家采用了种种为我们所不习惯的艺术表现方法,有意淡化甚至隐去了人物的现实生活背景,取消了人物行为的动机描写,使人物的来龙去脉变得扑朔迷离,使情节事件发生发展的因果规律变得模糊,也使小说不再具有以往传统小说常见的社会的、道德的界定.而且余华等人采取了加缪小说《局外人》式的陌生化叙述语言,不仅作家不表露任何主体

    1989年05期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9 ]
  • 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和实践

    陈玉诗 ,蒋述卓

    <正> 一通常认为古文运动在唐宋时期是一种未见断裂的传统,而这个时期的散文又多少缝合了它的整体性。从更宽广的透视来看,中国散文的历程支持了这种意见。韩愈(768——824)反对矫揉造作、引经据典的骈文文体,也反对时文中的佛道思想。作为抉择之一,他倡导回到“六经”中去。在他看来,“六经”体现了崇高风格和正统信仰的双重优点。①两个世纪以后,韩愈的纲领被柳开(946?——1000?)、

    1989年05期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17 ]
  • 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和实践

    陈玉诗 ,蒋述卓

    <正> 一通常认为古文运动在唐宋时期是一种未见断裂的传统,而这个时期的散文又多少缝合了它的整体性。从更宽广的透视来看,中国散文的历程支持了这种意见。韩愈(768——824)反对矫揉造作、引经据典的骈文文体,也反对时文中的佛道思想。作为抉择之一,他倡导回到“六经”中去。在他看来,“六经”体现了崇高风格和正统信仰的双重优点。①两个世纪以后,韩愈的纲领被柳开(946?——1000?)、

    1989年05期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17 ]
  • 敬悼我会名誉会长周扬同志

    <正> 我会名誉会长、原中国文联主席周扬同志,因长期患病,医治无效,不幸已于1989年7月31日8时35分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原名全国高等院校文艺理论研究会)于1979年正式成立伊始,即已经理事会一致通过,敦请他担任名誉会长,承蒙慨允,并为会刊《文艺理论研究》题

    1989年05期 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3 ]
  • 敬悼我会名誉会长周扬同志

    <正> 我会名誉会长、原中国文联主席周扬同志,因长期患病,医治无效,不幸已于1989年7月31日8时35分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原名全国高等院校文艺理论研究会)于1979年正式成立伊始,即已经理事会一致通过,敦请他担任名誉会长,承蒙慨允,并为会刊《文艺理论研究》题

    1989年05期 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3 ]
  • 女权主义的经典——《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权主义文学理论》

    陶丽·莫依 ,李黎 ,林建法 ,赵拓

    <正> 六十年代,自从妇女赢得选举权之后,女权主义才首次作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在西方世界重新兴起。贝蒂·弗里丹①于1963年发表了,(女性的奥秘》一书。如今,许多妇女视之为美国妇女对他们在战后繁荣社会里的命运日益不满的第一征兆。把妇女当作女权主义者而更专门地组织起来的初始动议产生于当年民权主义的参加者们,后亦产生于参加反越战的抗议行动的妇女们②。因此,“新”女权主义者曾是赋有政治使命的活动家,她们立场鲜明,能无所畏惧地为自己的观点而战。女权主义与

    1989年05期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09 ]
  • 女权主义的经典——《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权主义文学理论》

    陶丽·莫依 ,李黎 ,林建法 ,赵拓

    <正> 六十年代,自从妇女赢得选举权之后,女权主义才首次作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在西方世界重新兴起。贝蒂·弗里丹①于1963年发表了,(女性的奥秘》一书。如今,许多妇女视之为美国妇女对他们在战后繁荣社会里的命运日益不满的第一征兆。把妇女当作女权主义者而更专门地组织起来的初始动议产生于当年民权主义的参加者们,后亦产生于参加反越战的抗议行动的妇女们②。因此,“新”女权主义者曾是赋有政治使命的活动家,她们立场鲜明,能无所畏惧地为自己的观点而战。女权主义与

    1989年05期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09 ]
  • 人人都有创造历史的权利

    <正> 《历史研究》1989年第三期发表周溯源的文章,对历史创造者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过去关于“历史付造者”的争论,是由于对它的含义理解不一,对经典著作的论述把握不全和对“历史的动力”、“历史的主人”、“历史的推进者”有不同的认定对象这三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即半是误会、半是分歧。然而,就历史和现实本身

    1989年05期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7 ]
  • 批评家是所有领域的侵犯者

    <正> 吴俊在《论批评家》(解放日报89年7月4日)一文中指出: 批评家所遭到的轻蔑由来已久,他们与作家的命运截然不同。历来都流传着这样一种看法:批评家是一种依赖作家生活的人。他们的职责不过在于对作品的注释而非真正独创性的精神劳动。虽然一直都存在着平庸的作家,但作家的整体形象却始终以一种创造性的面貌而受人崇拜;尽管批评家始终

    1989年05期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3 ]
  • 批评家是所有领域的侵犯者

    <正> 吴俊在《论批评家》(解放日报89年7月4日)一文中指出: 批评家所遭到的轻蔑由来已久,他们与作家的命运截然不同。历来都流传着这样一种看法:批评家是一种依赖作家生活的人。他们的职责不过在于对作品的注释而非真正独创性的精神劳动。虽然一直都存在着平庸的作家,但作家的整体形象却始终以一种创造性的面貌而受人崇拜;尽管批评家始终

    1989年05期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3 ]
  • 人人都有创造历史的权利

    <正> 《历史研究》1989年第三期发表周溯源的文章,对历史创造者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过去关于“历史付造者”的争论,是由于对它的含义理解不一,对经典著作的论述把握不全和对“历史的动力”、“历史的主人”、“历史的推进者”有不同的认定对象这三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即半是误会、半是分歧。然而,就历史和现实本身

    1989年05期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7 ]
  •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评论

    <正> 苏双碧对《光明日报》记者陈君聪谈了他对马克思主义有关历史科学理论的评论的意见。见该报1989年7月19日。苏认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历史科学的理论,其中有两条重要原理:一是文明社会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二是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

    1989年05期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 ]
  • 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旗帜

    <正> 汝信在《光明日报》(1989年7月6日)撰文《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旗帜,反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渗透》,认为:“这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制定一整套经过深思熟虑的政策和措施”。“这绝对不是意味着要重新回到过去那种简单地排斥一切外来事物的闭关自守的状态”。“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闭关自守,故步自封,不可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可能发展社会科学。”

    1989年05期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0 ]
  • 怎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正> 《光明日报》(1989年7月19日)记者陈君聪访问苏双碧,报导了苏对怎样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历史科学的指导的意见。报导说: 关于研究历史的指导思想。苏先生说,研究历史要不要有个指导思想,我想还是要的,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尤其是它分析问题的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连资产阶级的有识之士也认为,到

    1989年05期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6 ]
  •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评论

    <正> 苏双碧对《光明日报》记者陈君聪谈了他对马克思主义有关历史科学理论的评论的意见。见该报1989年7月19日。苏认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历史科学的理论,其中有两条重要原理:一是文明社会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二是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

    1989年05期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 ]
  • 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旗帜

    <正> 汝信在《光明日报》(1989年7月6日)撰文《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旗帜,反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渗透》,认为:“这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制定一整套经过深思熟虑的政策和措施”。“这绝对不是意味着要重新回到过去那种简单地排斥一切外来事物的闭关自守的状态”。“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闭关自守,故步自封,不可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可能发展社会科学。”

    1989年05期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0 ]
  • 怎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正> 《光明日报》(1989年7月19日)记者陈君聪访问苏双碧,报导了苏对怎样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历史科学的指导的意见。报导说: 关于研究历史的指导思想。苏先生说,研究历史要不要有个指导思想,我想还是要的,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尤其是它分析问题的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连资产阶级的有识之士也认为,到

    1989年05期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6 ]
  • 阶级分析是重要的但非唯一的方法

    <正> 苏双碧对《光胡日报》记者陈君聪谈了他对阶级分析方法的看法,原载该报1989年7月19日。报导说: 研究历史要不要利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苏先生认为,阶级分析的方法是重要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因为人是划分阶级的,历史是人记载的,史料就有了阶级性。同一事件不同阶级的人记载截然不同,这就要靠我们用阶级分析法分析之。一般

    1989年05期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9 ]
  • 如何防止理论研究的短期行为

    <正> 《光明日报》(1989年6月9日)发表刘伟忠《理论研究必须防止短期行为的影响》一文,认为当前要防止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又要防止经验主义的影响。在改革理论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特点,要求克服理论研究上的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倾向。

    1989年05期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 ]
  • 如何比较全面地评价历史?

    <正> 陈荒煤在《一个老文学评论工作者的困惑》文中(《文艺报》1989年4月22日)认为,提出“重写文学史”很好,也很值得研究,但如何比较全面地评价历史,仍是应该很好地研讨的。他说: 现在,我感到评论界有一种倾向,要对三十年代起的左翼文艺运动,对建国以来十七年的文艺运动全盘否定。有人在评价“左联”时,也肯定了“左联”当时起到促进新文艺发展的作用之类,却称左

    1989年05期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9 ]
  • 如何防止理论研究的短期行为

    <正> 《光明日报》(1989年6月9日)发表刘伟忠《理论研究必须防止短期行为的影响》一文,认为当前要防止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又要防止经验主义的影响。在改革理论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特点,要求克服理论研究上的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倾向。

    1989年05期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 ]
  • 如何比较全面地评价历史?

    <正> 陈荒煤在《一个老文学评论工作者的困惑》文中(《文艺报》1989年4月22日)认为,提出“重写文学史”很好,也很值得研究,但如何比较全面地评价历史,仍是应该很好地研讨的。他说: 现在,我感到评论界有一种倾向,要对三十年代起的左翼文艺运动,对建国以来十七年的文艺运动全盘否定。有人在评价“左联”时,也肯定了“左联”当时起到促进新文艺发展的作用之类,却称左

    1989年05期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9 ]
  • 阶级分析是重要的但非唯一的方法

    <正> 苏双碧对《光胡日报》记者陈君聪谈了他对阶级分析方法的看法,原载该报1989年7月19日。报导说: 研究历史要不要利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苏先生认为,阶级分析的方法是重要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因为人是划分阶级的,历史是人记载的,史料就有了阶级性。同一事件不同阶级的人记载截然不同,这就要靠我们用阶级分析法分析之。一般

    1989年05期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9 ]
  • 重新估价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正> 黎澍去世前曾接受《未定稿》记者采访,作了一次理论谈话。他批判了“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人类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的传统说法,提出如下见解: 1.阶级斗争创造历史”,这一观点出自《联共(布)历史简明教程》,其根本错误在于把阶级斗争看成一切历史的唯一内容,而事实上阶级斗争只是人类历史中“一时存在的现象”。

    1989年05期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1 ]
  • 走出形而上学

    <正> 敏泽在1989年6月15日出版的《文论报》发表如题一文,认为要摆脱当前文艺理论的困境,必须首先摆脱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对待问题要有辩证的精神和态度,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科学分析,事物不是彼此孤立绝缘的,不是静止、僵化的,不是非此即彼的,要看到它们对立中的统一,相反而又相成,着眼一体面又分见两边和多面。他说,多少年来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摸式,恰恰是在相互联系的许多方面中择取一端,加以绝对化,即所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非执其两端以扣其中,“矫枉必须过正”成为习惯势力,凡事都必须过

    1989年05期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7 ]
  • 在文艺创作中提倡“主旋律”

    <正> 孙家正在1989年7月11日《人民日报》上发表《加强改善党的领导,正确执行文化政策》一文中,认为在文艺创作中提倡“主旋律”,与执行“双百”方针并不矛盾。所谓“主旋律”,他指的是在党领导下,全国人民遵循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积极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个“主旋律”是现代化中国

    1989年05期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5 ]
  • 怎样重写文学史?

    <正> 汪曾祺在《文论报》(1989年3月25日)上《重写文学史,还不到时候》文中,虽说“现在还不行”,因为还缺乏“一个更重要的先决条件,是编写者有更大的言论自由。”但他还是提出了如下这些意见: “重写文学史,是很多人私心盼望已久的事”,“已有的几本中国新文学史都陈旧了,都有缺点,都‘左’。”

    1989年05期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31 ]
  • 重新估价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正> 黎澍去世前曾接受《未定稿》记者采访,作了一次理论谈话。他批判了“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人类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的传统说法,提出如下见解: 1.阶级斗争创造历史”,这一观点出自《联共(布)历史简明教程》,其根本错误在于把阶级斗争看成一切历史的唯一内容,而事实上阶级斗争只是人类历史中“一时存在的现象”。

    1989年05期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1 ]
  • 走出形而上学

    <正> 敏泽在1989年6月15日出版的《文论报》发表如题一文,认为要摆脱当前文艺理论的困境,必须首先摆脱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对待问题要有辩证的精神和态度,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科学分析,事物不是彼此孤立绝缘的,不是静止、僵化的,不是非此即彼的,要看到它们对立中的统一,相反而又相成,着眼一体面又分见两边和多面。他说,多少年来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摸式,恰恰是在相互联系的许多方面中择取一端,加以绝对化,即所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非执其两端以扣其中,“矫枉必须过正”成为习惯势力,凡事都必须过

    1989年05期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7 ]
  • 在文艺创作中提倡“主旋律”

    <正> 孙家正在1989年7月11日《人民日报》上发表《加强改善党的领导,正确执行文化政策》一文中,认为在文艺创作中提倡“主旋律”,与执行“双百”方针并不矛盾。所谓“主旋律”,他指的是在党领导下,全国人民遵循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积极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个“主旋律”是现代化中国

    1989年05期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5 ]
  • 怎样重写文学史?

    <正> 汪曾祺在《文论报》(1989年3月25日)上《重写文学史,还不到时候》文中,虽说“现在还不行”,因为还缺乏“一个更重要的先决条件,是编写者有更大的言论自由。”但他还是提出了如下这些意见: “重写文学史,是很多人私心盼望已久的事”,“已有的几本中国新文学史都陈旧了,都有缺点,都‘左’。”

    1989年05期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31 ]
  • 《河殇》并非批判传统文化

    <正> 李泽厚在《五四回眸七十年》(香港答问录、见《文论报》1989年6月15日)文中回答对《河殇》这样的现象怎样看时说:作为文艺作品,它是一种情感性东西,表面上主题可能是否定传统文化,实质上表现的是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批判情绪,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已经讲过我不同意把问题统统归结为文化,把罪过归结为黄河、黄

    1989年05期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0 ]
  • 《河殇》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全盘否定

    <正> 《人民日报》(1989年7月19日)发表易家言的文章《<河殇>宣扬了什么?》,文章前三段的要旨是: 1.《河殇》实际上唱的是一曲整个中华民族的葬歌。它不仅宣告了所谓“黄河文明”,(即中华文化)的夭折和衰亡,而且是对一个伟大民族及其悠久文化传统的全盘否定。2.《河殇》不是用唯物史观、用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变化的观点来解释中国历史,

    1989年05期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0 ]
  • 批评语言的“浮躁”

    <正> 《文论报》(1989年6月25日)发表于工《对当前批评语言的批评》一文,指出当前批评语言的口语化至少有;①主观用语特多、太多;②宣泄戏谑泛滥成灾;③“跟着感觉走”这三种弊端。他这样分析原因:

    1989年05期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9 ]
  • 《河殇》并非批判传统文化

    <正> 李泽厚在《五四回眸七十年》(香港答问录、见《文论报》1989年6月15日)文中回答对《河殇》这样的现象怎样看时说:作为文艺作品,它是一种情感性东西,表面上主题可能是否定传统文化,实质上表现的是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批判情绪,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已经讲过我不同意把问题统统归结为文化,把罪过归结为黄河、黄

    1989年05期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0 ]
  • 批评语言的“浮躁”

    <正> 《文论报》(1989年6月25日)发表于工《对当前批评语言的批评》一文,指出当前批评语言的口语化至少有;①主观用语特多、太多;②宣泄戏谑泛滥成灾;③“跟着感觉走”这三种弊端。他这样分析原因:

    1989年05期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9 ]
  • 《河殇》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全盘否定

    <正> 《人民日报》(1989年7月19日)发表易家言的文章《<河殇>宣扬了什么?》,文章前三段的要旨是: 1.《河殇》实际上唱的是一曲整个中华民族的葬歌。它不仅宣告了所谓“黄河文明”,(即中华文化)的夭折和衰亡,而且是对一个伟大民族及其悠久文化传统的全盘否定。2.《河殇》不是用唯物史观、用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变化的观点来解释中国历史,

    1989年05期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0 ]
  • 文艺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危害

    <正> 弋兵在《文艺这十年》(《文学自由谈》89年4期)一文中指出: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价值规律不尽相同,社会主义精神产品是建立在一种精神价值体系之上的,如果说物质产品的商品化会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那么精神产品的商品化则可能意味着它对社会主义精神原则的背离和它本身社会主义性质的变质。当然这种后果是在一定

    1989年05期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2 ]
  • 海明威的弱点

    <正> 董衡巽在《海明威的启示》(《外国文学评论》89年2期)一文中指出: 海明威是一个重复自己的小说家。他笔下的版图不小,从美国写到法国、意大利,从南美洲写到非洲,然而他的世界却不大,他始终没有超越自己的精神经历。重复自己不算缺陷,只要不断有所开拓。问题在于认识自己。正是在这点上海明威暴露

    1989年05期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6 ]
  • 中西美学的不同形态与新型美学

    <正> 周来祥、陈炎在《从中西美学的不同形态看美学的历史与未来》(《文学评论》89年8期)一文中说: 中国古代美学具有直观性和经验性的特点,它具体、形象、生动,其论者一般都具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因而常会从切身的审美经验入手,去发现艺术实践的独特品性。但由于缺乏严格的理论范畴和严密的论证手段,致使这些经验得不到进一步的分析加工,而只停留在经验感受水平上。西

    1989年05期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4 ]
  • 文艺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危害

    <正> 弋兵在《文艺这十年》(《文学自由谈》89年4期)一文中指出: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价值规律不尽相同,社会主义精神产品是建立在一种精神价值体系之上的,如果说物质产品的商品化会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那么精神产品的商品化则可能意味着它对社会主义精神原则的背离和它本身社会主义性质的变质。当然这种后果是在一定

    1989年05期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2 ]
  • 海明威的弱点

    <正> 董衡巽在《海明威的启示》(《外国文学评论》89年2期)一文中指出: 海明威是一个重复自己的小说家。他笔下的版图不小,从美国写到法国、意大利,从南美洲写到非洲,然而他的世界却不大,他始终没有超越自己的精神经历。重复自己不算缺陷,只要不断有所开拓。问题在于认识自己。正是在这点上海明威暴露

    1989年05期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6 ]
  • 中西美学的不同形态与新型美学

    <正> 周来祥、陈炎在《从中西美学的不同形态看美学的历史与未来》(《文学评论》89年8期)一文中说: 中国古代美学具有直观性和经验性的特点,它具体、形象、生动,其论者一般都具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因而常会从切身的审美经验入手,去发现艺术实践的独特品性。但由于缺乏严格的理论范畴和严密的论证手段,致使这些经验得不到进一步的分析加工,而只停留在经验感受水平上。西

    1989年05期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4 ]
  • “异元批评”与“跨元批评”的谬误

    <正> 严家炎在《走出百慕大三角区》(《文学自由谈》89年3期)一文中指出: 所谓“异元批评”或“跨元批评”,就是在不同质、不同“元”的文学作品之间,硬要用某“元”做固定不变的标准去批判,从而否定一批可能相当出色的作品的存在价值。比如,用现实主义标准去衡量现代主义作品或浪漫主义作品,用现代主义标准去衡量现实主义作品或浪漫主义作品,用浪漫主义衡量现代主义作品,如此等等。这是一种使批评标准与批评对象完全脱节的,牛头不对马嘴式的批

    1989年05期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9 ]
  • 《唐代题画诗注》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

    <正> 孔寿山编著的《唐代题画诗注》已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题画诗是唐代兴盛的诗画结合的一种新诗体,以后历久未衰。它可以提供艺术理论研究的许多资料,但长期以来未见系统整理的专书。此书是编著者长期辛勤的第一个成果,限于唐代,以后的将陆续问世。

    1989年05期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4 ]
  • 现实主义的理性批判精神

    <正> 李思孝在《现实主义与批判精神》(《光明日报》89年5月16日)一文中指出: 我们的现实还需要现实主义,指的正是现实主义的理性的批评精神。现实主义的一些具体创作方法,诸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等,随着历史的发展,也许显得陈旧了,然而现实主义的理性的批判精神,应该是永存的。长期以来,人们只记住其中关于现实主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句话,却忘记了恩格

    1989年05期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7 ]
  • 现实主义的理性批判精神

    <正> 李思孝在《现实主义与批判精神》(《光明日报》89年5月16日)一文中指出: 我们的现实还需要现实主义,指的正是现实主义的理性的批评精神。现实主义的一些具体创作方法,诸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等,随着历史的发展,也许显得陈旧了,然而现实主义的理性的批判精神,应该是永存的。长期以来,人们只记住其中关于现实主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句话,却忘记了恩格

    1989年05期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7 ]
  • “异元批评”与“跨元批评”的谬误

    <正> 严家炎在《走出百慕大三角区》(《文学自由谈》89年3期)一文中指出: 所谓“异元批评”或“跨元批评”,就是在不同质、不同“元”的文学作品之间,硬要用某“元”做固定不变的标准去批判,从而否定一批可能相当出色的作品的存在价值。比如,用现实主义标准去衡量现代主义作品或浪漫主义作品,用现代主义标准去衡量现实主义作品或浪漫主义作品,用浪漫主义衡量现代主义作品,如此等等。这是一种使批评标准与批评对象完全脱节的,牛头不对马嘴式的批

    1989年05期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9 ]
  • 《唐代题画诗注》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

    <正> 孔寿山编著的《唐代题画诗注》已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题画诗是唐代兴盛的诗画结合的一种新诗体,以后历久未衰。它可以提供艺术理论研究的许多资料,但长期以来未见系统整理的专书。此书是编著者长期辛勤的第一个成果,限于唐代,以后的将陆续问世。

    1989年05期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