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贺于伶文艺创作六十年

    <正> 今年是我国著名戏剧电影剧作家、革命文艺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于伶同志从事剧影工作六十周年。1931年,于伶同志在北平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平分盟,并开始戏剧创作,先后编写出版演出《瓦刀》、《警句》等5个独幕话剧。1932年创立北平剧联分盟,为剧联领导人之一。1933年初调沪,担任左翼戏剧家联盟上海总盟组织部长。1934年兼任左翼文总组织秘书,并列席文委,分工领导剧联、教联和语联。1937年

    1992年05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5 ]
  • 说不尽的于伶同志

    王元化 ,张可

    <正> 就我和于伶同志的五十多年的友情来说,就于伶同志作为我所景仰尊敬的亲密战友、领导和亲如手足的老大哥来说,不在今天说几句表表衷情的话,我会永远感到遗憾的。

    1992年05期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1 ]
  • 真正值得学习的楷模

    徐中玉

    <正> 尊敬的于伶同志: 欣逢文艺界同志们特地为您举办“戏剧、电影创作生涯六十年学术研讨会和剧影回顾

    1992年05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6 ]
  • 让我们面向未来

    梅朵

    <正> 今天,我们在这里祝贺于伶同志六十年的创作生涯,想起这位我们尊敬的老人的八十五年的人生经历,禁不住又要流下感动的泪水,痛苦的泪水。因为他使我想起,一个以全部身心投入祖国的解放事业、忠于人类理想的好同志却长期关押在人民共和国的监狱里,受尽屈辱,受尽折磨,这种教训,我们永久不能忘记。这是一种耻辱,我们永久不能轻描淡写的把它忘记。

    1992年05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5 ]
  • “左”的奇谈怪论

    <正> 1992年7月3日全一毛在《文汇报》发表《“可爱”乎?“可怕”乎》中说: 今年三月底,全国“两会”行将闭幕之际,《文汇报》在一篇“两会手记”中,报道了广东一位代表的意见,十分精彩。文字不长,照录如下: “解放思想关键要防止‘左’,不要以为小平同志讲了,‘左’的问题就解决了,千万不要看得过于简单了。在目前大气候下,谁会说自己主张‘左’的

    1992年05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4 ]
  • 为什么特别要防止“左”?

    <正> 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落实邓小平谈话精神指出: 在防止和反对错误倾向的问题上,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现实生活表明,“左”的表现主要是停留在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或者停留在过去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完全扭曲了的认识上,或者停留在改革开放前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和政策上,而不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

    1992年05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 ]
  • 艺术的“味”是如何产生的

    林兴宅

    <正> “味”是中国古代文论确立的关于艺术美特征的重要范畴。那末,“味”到底是什么东西,它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过去人们大多是从认识内容的角度来理解艺术的“味”的内涵,认为艺术的“味”就是艺术形象的概括性或多义性,是与艺术的情感内容和意境密切相关的,是由含蓄蕴藉或曲笔等艺术手法造成的。这都是用艺术作品的认识内容的特殊性来解释“味”的现象。这种理解是与古文论关于“味”的权威解释不尽相符的。中国古代美学家在阐释

    1992年05期 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6 ]
  • “左”的思想的根源

    <正> 《人民日报》社论《论解放思想》中指出: 解放思想,就是要冲破“左”的思想禁锢。“左”的思想的根源主要是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主观和客观相背离。“左”的观点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提出问题、认识问题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和教条出发,这样也就从根本上窒息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活力。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左”的思想泛滥,其结果无不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巨

    1992年05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4 ]
  • 哪些“左”的东西阴魂不散

    <正> 《文汇报》92年6月27日全一毛在《“螃蟹蜕皮”说》中指出: 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全面改革,打开国门,眼界大开。在纵向横向比较中,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人们日益深切地感受到,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确确实实只能是“死路一条”!如列宁所说。群众总是从切身经验中来领会党的主张的。积几十年之经验,谁还愿意走回头路,过“饿着肚皮高唱社会主义好”的日子呢?遗憾的是,多年来形成的“左”的东西阴魂不散,时常跑出来刮冷风。你多宣传一点改革开放,

    1992年05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8 ]
  • 改革也是一次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

    <正> 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中谈到改革也是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时,指出:我们过去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曾经起过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种经济体制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存在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忽视甚至排斥市场作用的弊端等等,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生产发展的要求,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以致往往把整个经济搞死,使其失去生机与活力。所以,对这种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势在

    1992年05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8 ]
  • 审美意象的趣味

    郎保东

    <正> 我们所谓审美意象的趣味,是说文艺家为抒发情思,他以奇观妙想所建构的审美意象,是一种有“趣”的、有“意思”的、有“意味”的精神现象。我国文论家非常重视文艺的趣味性,如: 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李卓吾) 诗文之道有四:理、事、情、景而已。理有理趣,事有事趣,情有情趣,景有景趣。趣者,生气与灵机也。(史震林) 曲为诗之流派,且被之弦歌,自当专以趣胜。今人遇情境之可喜者,辄曰“有趣!有趣!“则一切语言文字,未有无趣而可以感人者。(黄周星) 他们所强调的小说、诗歌、戏曲之“趣”,在作品中主要是通过审美意象而体现出来

    1992年05期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53 ]
  • 话语与意蕴——新时期小说的一种读法

    刘挺生

    <正> 一小说的话语和意蕴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尽管在一部作品中它们紧密交织在一起,当我们在阅读和分析时难以机械地把它们硬性分割开来作解剖式的展示。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阅读中,都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它们分属不同范畴而存在着。读小说不同于看美术或听音乐,让欣赏者直观艺术世界。在小说中,总有一个人在向读者讲述,不管这个叙述人处于什么位置。读者只有首先倾听叙述人的话语,然后才能把握小说的意蕴。“话语是内容(所发生者)籍以被传达的手段”。对话语层次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个从发生者来看。在小说中,叙述人可以运用多种手段:站在不同的视点,设置不同的环境,塑造不同的人物,组织不同的结构等去进行叙述。这些

    1992年05期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4 ]
  • “门户之见”的本质是保守

    <正> 1992年7月18日《文汇报》朱杰人《破门户之见》文中指出: 做学问,讲师承,重派别,这是我国学者学术研究中的好传统。汉代学界有所谓“家法”、“师法”之说。史载,汉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传授诗、易、书等儒家经典。这些博士,专主一家,各以家法教授。汉代又重师法,师之所传,弟子所受,一字不敢出入。古人如此重视“家法”、“师法”,不是没有原因的。能够自成一家的学术总有其独特的个性,是别家别派所不能代替的,这就是家法。丢了“家法”便丢了个性,便也丢了这一“家”。再则,

    1992年05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4 ]
  • 漫谈“消遣型的阅读”

    夏中义,朱健松

    <正> 一文学与文论的关系,颇似孩子与被子的关系:孩子未长大时,一床小被足以涵盖;但当小孩发育成人,被子就不得不随之放大戊更新,不然,恐涵盖不了业已变异的对象。伴随消费浪潮而来的文学消遣,或许正是这么一种迫使文论不得不正视的对象。

    1992年05期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7 ]
  • 要放开,不要收紧

    <正> 1992年7月4日《人民日报》社论《论解放思想》中指出: 解放思想,就是要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一切有利于改革和建设的思想和经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都是开放的体系,它的巨大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吸收和借鉴一切经过实践检验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东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社会化程度、商品经济发达程度、科学技术发展程度比我们高,他们那里有许多经验、技术可资我们学习、借鉴和利用。发展中国家同样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供我们学习。随着改革的深入,还会有很多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出现。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前进。不要一看到那些我们过去所不曾看到的东西就害怕,也不要

    1992年05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 ]
  • 意境说与文本理论——在文本层面上的比较研究

    杨杰

    <正> 中西方的文化、哲学传统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学发展的轨迹也时有不同相甚至反相的现象。然而,作为集中国文学理论之大成的意境说,却与产生在二十世纪西方的文本理论有许多惊人的相似,这是极耐人寻味的。殊途同归意境说的基础,是占中国文学传统主要地位的抒情诗,意境理论,又是对中国重表现、抒情为特色的艺术的理论总结。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本身,处于一个强调个体人格

    1992年05期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7 ]
  • 文学批评的净化

    <正> 谢冕在如题(《文学评论家》1992年3期)一文中提出: 文学创作当然与社会有关。文学批评通过对作品的论析评介不能不体现它对生活环境的进退隆衰的关切。现实的责任和历史的使命对于批评的渗透,为批评蒙上庄严肃穆的色彩,但文学批评显然不是社会批评,更不是文告、宣传或判决书。文学批评对于社会的某种介入(这种介入仅就需要而言),只

    1992年05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0 ]
  • 文学模式:重复与变异的统一

    李尚才

    <正> 模式即广义的规范。对于作家来说,文学模式的意义是为创作提供了各种规范力量的同时,也为创作提供了反规范的契机。文学模式作为人类文化的积淀物,它有多种形式,如:主题模式、题材模式、结构模式、叙事模式,等。表面上,模式代表着僵化,文学模式的出现,预示着这种创作态势将走向衰竭,其实,这只是接纳了规范和重复的模式,真正的模式,是规范与反规范的统一,重复与变异的统一。模式的价值,即对探索的肯定。它是优生优育的结果,但结果

    1992年05期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68 ]
  • 神话是对超自然关系的冥想

    <正> 杨文虎在《可能性的构成:梦、神话和艺术》(《上海文学》1992年4期)一文中指出: 人类为什么会产生神话?从根本意义上说,神话是人类对自己和那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超自然的关系的冥想。对现实世界不满,驱使人类进入梦幻去寻找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现实世界的一切缺憾都得到了说明和否决。对刚刚告别动物的原始人类来说,最大的不满,就是对自身死亡的不满。所有动物都对自身死亡怀着恐惧和不安。因此,原始人最严峻的梦,也就是在死亡胁迫下逃

    1992年05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7 ]
  • “内心独白”是种叙述视角

    <正> 李洁非在《略论小说五大叙述技巧》(《小说评论》1992年3期)一文中指出: 内心独自实际上是一种叙述视角。小说的情节,取决于怎样的叙述者从怎样的角度去观察故事。比如,可以从作者的角度、客观的外部角度或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角度去观察,这些都是传统小说常用的;这些角度中,总是存在着相对于故事和其他人物而言超然其外的清醒的观察者,他与故事有着明显的分离,能够独立地陈述事件发生的经过、人物各自的性格及其内心活动,这些陈述也竭力给人以“本

    1992年05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47 ]
  • 试论小说的戏剧化及其限制和超越

    方守金

    <正> 小说的戏剧化,包括小说在融合戏剧艺术过程中所形成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戏剧理论对小说美学的影响;小说文本的戏剧性结构;人物、叙事者和读者之间的戏剧性关系;小说家对戏剧的创作技巧和演出经验的汲取,以及小说自身与戏剧艺术相契合的形式技巧。这里,仅就小说创作的戏剧化及其限制和超越,试作如下论述: 戏剧性对话戏剧性对话与生活中普通谈话以及小说里一般对话不同。由于戏剧形式规范从根本上排斥叙述,因此戏剧家只能写对话,通过这来表现人物、推动情节。这就意味着,戏剧性对话既要传达语言层面所表达的生活内容,更要表现戏剧

    1992年05期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39 ]
  • 传统文学史的通病

    <正> 丁亚平在《结构的文学史论》(《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2期>一文中指出: 传统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史研究是包含这么三个步骤的工作:第一是朴学的工作——对于作者的生平,作品年月的考订,字句的校勘训诂等。这是初步的准备。第二是史学的工作——对于作者的环境,作品的背景,尤其是当时社会经济的情形,必须完全弄清楚。这是进一步的工作。第三是美学的工作——对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加以分析,并说明作者的写作技巧及其影响。这是最后一步。三者具

    1992年05期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2 ]
  • 柏拉图理式论美学臆说

    赵宪章

    <正> 理式·范型·Form 随着历史的演进和心智的发达,人类认知世界的注意力便开始从最初的自然万物转向意识领域,从最初主要是面向物质世界转向精神王国。一般说来,哲学史上唯心论的出现总比唯物论稍晚,这便是人类认知对象转换的逻辑表现。柏拉图曾记述了苏格拉底所强调的那条刻在阿波罗神庙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这句哲理名言意味着古希腊罗马

    1992年05期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22 ]
  • 对柏拉图迷狂说的破译

    阎丽杰

    <正> 对于灵感作家似乎有着过多的祈求,因此席勒写作时他的写字台上总要摆着烂苹果;巴尔扎克写作时总要穿上一件僧侣的长袍等等,以为这样一些习惯有利于灵感的到来。灵感在中国有它自己独特的命运。灵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研究有时是断带的,有时呈波浪型、有时呈马鞍型。灵感唯其复杂陌生才显得异常神秘。我国许多文艺理论家、作家认为灵感有迷狂性。柏拉图也谈到了灵感的迷狂性。众多学者对柏拉图灵感的迷狂性与失去理智连在一起感到不解。柏拉图灵

    1992年05期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64 ]
  • 乐园·失乐园·复乐园——莎士比亚新论

    武跃速

    <正> 乐园,作为人类美好向往的象征,在不少文学大家笔下出现过,他们程度不同地以各种方式描写它的建造、它的丢失,以及由此引起的希冀与失落,展示了人类不屈不挠的亘古追索。莎士比亚,这位在剧坛创造了一个人类世界的上帝,虽然从未直接写过有关乐园题目的作品,但他却颇有气度地将人生的欢乐与痛苦、现实与想象铺垫成一条漫长途程,从历史剧出发,经由喜剧的明朗乐观,悲剧的灾难痛苦,最后到达传奇剧的和谐终点,恰好显示出人类欢居乐园、失去乐园、复得乐园的完整过程。但丁写过《地狱》、《炼狱》、《天堂》,弥尔顿写过《失乐园》、《复

    1992年05期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1 ]
  • 世纪大姐关心民众

    <正> 萧乾在《世纪大姐》(《文艺争鸣》1992年3期)一文中说: 诺贝尔奖金的评委们不能理解何以五四以来的中国作家不象普鲁斯特、乔依斯或川端康成那样走纯文学的路,好象那么一来,评委们就好办了。不然的话,中国作家永远对不上他们的口径。他们责备中国作家们都离社会现实太近,太功利,太不肯在“奇”上动脑筋了。晚年的冰心就是这样:她越

    1992年05期 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5 ]
  • 论“百一”体与钟嵘《诗品》评陶诗

    陈元胜

    <正> 萧统《文选》把诗分为二十三类,其中有“百一”。清代何义门《读书记》第四十六卷《文选·诗》读应璩《百一》,只记下两个字:“备体”。可见博学的何焯(义门)只知《文选》把“百一”另列为一体,却无法知道其所以然。钟嵘《诗品》评陶潜:“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陶渊明的五言诗,“其风格渊源出于应璩”之说,历来罕为人理解;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则说:“陶渊明诗源于应璩,就历来为人疵病”。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就说过:“其实从一方面看,陶诗与应诗‘了不相类’;从另一方面看,自有‘仿佛百一诗者’,由此可知道钟嵘的确定某一诗人源于以前某一诗人或诗集者,真如

    1992年05期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21 ]
  • 夏衍回忆《包身工》的由来

    <正> 夏衍在《我与报告文学》(1992年6月3日《文汇报》)中这样回忆: 我接触包身工这个素材,是在1927年。但《包身工》的发表,已是1936年了。前后历时有十年之久。从1927年起,我做过一段时期的工会工作,又在沪东塘山路业广里住了一段时间,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和几位做工人运动的同志,从他们口中,我知道了“包身工”制度和她们的遭遇。后来,我将这些材料告诉了沈西林同志,明星公司依

    1992年05期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45 ]
  • 叙事·叙述者·文本

    迈克尔·J·图兰,南帆

    <正> 什么是叙事?我们使用“叙事结构”这个词意味着什么?对于叙事学说来,“结构”这个术语的意图与重点是什么?语言学的研究将走向何方,它又如何产生真正的帮助?为什么这样的话题值得学术考察的持续跟踪?以下论述要点将涉及诸如此类的一些基本问题,它至少将指明哪些领域尚未显明,为什么这些领域是有意义的。评论家时常从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开始:任何故事都包含一个叙述者。因此,叙事研究必须分为两个基本成份:故事和叙事者。然而,正象人们所谈论的那样,任何谈话都天然包括一个区别于谈话内容的陈述人;然而,对于文学或者某种持续的陈述说来,叙事的特征即是叙述者往往引起特殊的注意。在一些长篇叙事之中,我们的注意力表面上随

    1992年05期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56 ]
  • 作家需要悟性

    <正> 木弓在《读书札记二则》(《天津文学》1992年7期)中说: 一个学问家,最重要的也许是严密的逻辑、翔实的材料、精当的考证,但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却是悟性。作家的语言并非逻辑语言,而是一种叙述性的语言。其规定性则要求有很强的张力和丰富的意味,这就需要作家要有比别人更强的感受事物的能力,要有能感悟某种语言之间关系的本事。作家必须靠悟性去把本来封闭的语言关系打通,使之活起来,使之成为可接受、可交换的各种信息,释放

    1992年05期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6 ]
  • 推荐两个优秀译本

    <正> 冯至在《加强对外国文学的评论》(《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2期)一文中指出: 我们应该鼓励严肃的态度和踏实的学风。这里我想举出我所见到的翻译界值得称道的两个例子:一个是卞之琳翻译的《莎士比亚悲剧四种》,一个是田德望翻译的但丁的《神曲·地狱篇》。他们都付出了极为艰巨的劳动。卞之琳翻译的这四部悲剧,无论是内容方面、形式方面,以至于怎样把莎士比亚戏剧的格律用中文表达出来,都费了很大功夫。但丁的《神曲》在国内早已闻名,但始终没有象样的译本,田德望花了多年功夫,把有关《神曲》的研究几乎都掌握了。现在正致力于《神曲·炼狱篇》的翻译。他不会写诗,用散文译出。这散文非常精练,每一节后面都有详细的注解。这样辛苦的工作我们应该加以

    1992年05期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4 ]
  • 现实题材的创作雷区尚不易越

    <正> 周伟在92年6月20日(《文汇电影时报》撰文说,中国导演的艺术触觉并不迟钝,也不缺乏洞察现实的能力,出于艺术家的责任感,他们渴望及时反映现代社会的变革,深入挖掘现实生活的本质,可当他们试图揭开生活表层时常常发现越贴近现实,受到的压力——一种无形的压力也越大。年轻导演江海洋以青年人特有的敏锐触及了三角债这一现代社会的敏感细胞。他也意识到了“三角债”题材的“感冒”度,所以采用了轻松婉转的喜剧风格,旁敲侧击,

    1992年05期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8 ]
  • 在声音的世界里

    <正> 王蒙在《在声音的世界里》(《艺术世界》1992年2期)一文中说: 我喜爱音乐,能够沉浸在我所能够欣赏的声音世界中,并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获得,有所超越、排解、升华、了悟。进入了声音的世界,我的身心如鱼得水。莫扎特使我觉得左右逢源,俯拾即是,行云流水,才华横溢。柴可夫斯基给我以深沉、忧郁而又翩翩潇洒的美。贝多芬则以他的严谨、雍容、

    1992年05期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