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年来的《文艺理论研究》与今后打算

    本刊编辑部

    <正>国内外同行多知道《文艺理论研究》坚持自己办刊旨趣和特色,已连续出版了十五年.这些年来我们办刊经历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刊物倡议于1979年“全国高等院校文艺理论研究会”在西安正式成立的时候,研究会成立之初会员原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同行志愿参加为主.会长陈荒煤(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副会长黄药眠(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陈白尘(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徐中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周扬同志允任名誉会长,除鼓励、指点我们外,刊名也是他题写的.研究会挂靠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会址设在中文系.会员同志建议筹办一个专业学术刊物,承江西人民出版社慨允支持出版.推由正、副会长兼任刊物的正、副主编,编辑部在上海,由徐中玉执行编务,华东师大中文系提供人力、物力.经过迅速筹备,《文艺理论研究》创刊号于1980年6月在南昌正式出版,为季刊,每期容纳二十余万字,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这样在江西出了三期.1981年起,为工作方便,

    1994年06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1 ]
  • 优秀成果属于全人类

    <正>《光明日报》94年10月6日发表李岚清《在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间说:我们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态度来对待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不同时代的文化,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时代的或社会制度的烙印,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然而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它们的优秀成果,应该说都是属于全民族甚至全人类的,对推动社会的进步都曾不同程度地做过贡献,有的甚至是重大的、不朽的贡献.

    1994年06期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 ]
  • 对孔子儒学的研究应坚持百家争鸣

    <正>《光明日报》94年10月6日在《五洲学者纪念孔子诞长2545年》的报导中.引述“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谷收的话说;对孔子,儒家学说的研究,必须坚持“百家争鸣”

    1994年06期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0 ]
  • 儒家价值观与群体凝聚力

    <正>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北京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仪式上的致词》(《光明日报》94年10月16日)中说到: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新加坡的人民有群体凝聚力,能够以务实的态度,来看待治理国家和解决社会的问题.

    1994年06期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8 ]
  • 论节奏

    钱谷融

    <正>卡莱尔(Thomas Carlyle)在他那篇精博而雄辩的论但丁与莎士比亚(The Heroas poet:Dante;Shakespeare)的讲演里,极力强调诗的音乐性之重要.认为节奏的谐妙,是诗之所以为诗的最重要的条件.这虽然有点强调过分,却也是不无道理的.正如莱勃尼兹(Leibniz)所说:“宇宙是一片大和谐”,哪一样事物里,不存在着和谐的节奏呢?无论是一株小草,或是一座大山,它们各自都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它们的内心深处,都荡漾着和谐的旋律.“有声的音乐是甜美的”,济慈(Keats)说:“而无声的音乐则更其甜美”.但是世上的大多数人,却只会欣赏有声的音乐,对于那更为甜美的无声音乐,因为不能欣赏,竟硬说那是不存在的了.对于这一些人,大自然将永不泄露它的神奇,永不“公开”它的“秘密”.生命的意义,对于他们将永远是个谜,他们将是空空地来到这个世界,仍空空地的离开这个人间!

    1994年06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64 ]
  • 历史的看待唯美主义

    <正>《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发表李珺平的《如何评价唯美主义》,认为在西方文论史上,唯美主义原是一种愤世嫉俗、反抗社会,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有“革命”意义的理论,也是19世纪传统文论向20世纪现代派文论转折的中介和枢纽.

    1994年06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0 ]
  • 反映的顺承性与反省性

    <正>《艺坛》1993年3—4期发表徐复观《以庄学玄学为基底的艺术精神》,说:艺术是反映时代、社会的,但艺术的反映,常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向.一种是顺承性的反映,一种是反省性的反映.前者对于它所反映的现实,会发生推动、助成的作用,因而它的意义,常决定于被反映的现实的意义.中国的山水画,则是在长期专制政治的压迫,及一般士大夫的利欲薰心的现实之下,想超越向自然中去,以获得精神的自由,保持精神的纯洁,恢复生命的疲困而成立的,这是反省性的反映.顺承性的反映,对现实有如火上加油,反省性的反映,则有如在炎暑中喝下一杯清凉的饮料.精神自由丧失,生活枯燥单调.乃至竞

    1994年06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6 ]
  • 沉郁:士大夫文化心理的积淀

    林继中

    心灵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从心的内部找到的,有时可以从整个人类或不称之为心灵生活的整个历史中找到。——C.G.荣格

    1994年06期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24 ]
  • 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

    <正>张岱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进步的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最主要的是人本思想.它强调人的价值,天地间人为贵.人有道德的自觉,作为一个人要遵循道德原则,坚持独立的人格尊严.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有独立意志,也承认别人有意志,坚持意志的独立性,亦即保持人格的尊严.“土可杀不辱”强调的就是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另一方面,人对社会要有责任心,“天下兴亡,

    1994年06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62 ]
  • 当前的文化困境与艺术家的角色认同危机

    周宪

    <正>近十多年来,当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再次奏响了现代化的号角时,一切都面临着深刻的转变与挑战.历史一再表明,每当社会发生巨大变迁时,其文化冲击所带来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每一个敏于历史感和自我意识的人都会感受到这一点.眼下,文化圈内普遍谈论着种种危机,乐观主义论调有之,悲观主义言论亦有之.在审美文化领域内,最最明显的也许莫过于作为文化生产主体的艺术家们所体悟到的角色认同危机了.

    1994年06期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92 ]
  • 香港的文评现状

    <正>古远清在《大陆、台湾、香港当代文学理论批评连环比较》(《天津文学》1994年9期)一文中指出:香港处于英国,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三角关系之中,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均显得非常特殊.香港的当代文学理论批评所受政治的影响,主要来自大陆和台湾两个方面.只不过它不像大陆;有主导意识形态.香港毕竟是个多元并存的社会“三民主义”或“社会主义”都难成为众多文学评论家的指导思想,除了极少数代表某一政治背景或机构的评沦家有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外,多半评论家和作家一样,都不像大陆(或台湾)的文论家政治立场分外固定和鲜明.他们中有的人“左中有右,有的右中有左,有的忽左忽右,有的非左非右,有的先右后左,有的

    1994年06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9 ]
  • “纯”文学小议

    <正>楚山孤在《作家四戒》(《文学报》1994年8月25日)一文中说:在作品方面,作家应该戒“纯”.此话怎讲?“纯文学”本是相对通俗文学而言的,也称严肃文学.为了表述得更准确后来又代之以“高雅”、“典雅”,至今还在斟酌之中.“纯”的意思,可以意会.然而,我还是不喜欢这个“纯”字,而且觉得作家应该警惕这个“纯”字.纯而又纯,不符合辩证法,姑且不说;更因为这个“纯”字,容易走向空洞,走向孤芳自赏.以“纯”相标榜的作品,往往在形式上下功夫,在技巧上翻花样,而忽视了生活的质感,忽视了读者的审美趣味.“纯”本身无可厚非.文学作品当然艺术性越高越好.问题是醉心于“纯艺术”的

    1994年06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1 ]
  • 象征形象的营构与透视

    云杰

    <正>象征形象的创造,是为了能够传达出某种象征寓意服务的.这决定了象征形象的本身,要具备透射这种象征寓意的功能.不过,象征形象之所以区别于典型形象的,是其传达寓意的方法是暗示和隐指的,不能也不应该直接体现出它的寓意.这构成了象征形象创造的特有本质与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有意地保持象征形象的暗示性,乃至难解性,成了象征创造的自觉追求.马拉美肯定象征的晦涩与神秘,把象征形象看作“难解之谜”,就把象征创造不求全面展览其寓意的特点揭示出来了.受法国象征诗派影响甚深的中国现代诗人王独清,也有类似的看法.他甚至认为:“不但诗是最忌说明,诗人也是最忌求人了解!求人了解的诗人,只是一种迎合妇孺的卖唱者,不能算是纯粹的诗人!”崛起于

    1994年06期 2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5 ]
  • “再现”与“表现”的多种形态

    <正>曹毓生在《再现与表现的对立统一》(《文学报》1994年5月19日)一文中指出:文艺创作中的“再现”与“表现”并非总是半斤八两,一半对一半,而是往往显出种种落差反差.具体说来,这是因为:作为艺术家由于主观条件与所处环境的互不相同,因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社会生活的心态彼此有别,于是所酿造的审美意象的内在结构(主观与客观、心与物、情与理的轻重强弱等等)自然也就各显差异.这种差异可分三类:一是再现型,

    1994年06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6 ]
  • 释义性批评与阐发性批评

    <正>《上海师范大学学报》(94年第2期)发表陈伟《文艺批评要旨》,说:近代批评实际具有两种作用.其一,把作品作为客体知识的对象,对它进行注释、释义,为欣赏者作导读.其二,把作品作为自己各种思想的缘起物,重点阐述自己的见解,为向欣赏者灌输作品的信息观念或某种普遍意识.

    1994年06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7 ]
  • 巴金的大勇精神

    <正>王西彦在《济南日报》(94年7月23日)发表《为了心灵的洁白》一文,对巴金的《随想录》如此评价:整部《随想录》有人称之为《忏悔录》.他写了一系列关于说真话的文章,就因为他不能忘记自己曾经一度陷入说假话的深渊.

    1994年06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1 ]
  • 银幕造型与诗情采掘——塔尔柯夫斯基电影创作论

    袁玉琴

    <正>塔尔柯夫斯基是享誉世界影坛的前苏联电影导演.他一生共有影片七部.自六十年代第一部作品问世起,经历了曲折的人生和创作历程.其最后两部影片,摄于异国他乡.经岁月流逝和历史演变,塔氏的影坛声誉也由“出口转内销”,终于在改革之年的苏联和俄罗斯重受青睐.这位曾被视为异端而实质始终眷恋俄罗斯大地的爱国影人,是一位在电影创作上富于独创性并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家,被世界影坛尊为“银幕诗人”.笔者在塔氏母校、莫斯科全苏(俄)国立电影学院访学期间,有机会观赏了他的全部作品,深感他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给影坛添加了若干别具一格、富有魅力的上乘之作,而且为银幕造型采掘诗情积累了开启性的可贵经验.有感于国内尚较少对塔氏影片的系统研究,遂不揣浅陋,写下自己的初步心得,以求抛砖引玉.

    1994年06期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3 ]
  • 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正>《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发表倪培强《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一文,认为每被沿用的马克思这—说法,即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选集》第1卷18页),仅就这—方面还不能完全说明人的本质及其差别的根源性.

    1994年06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75 ]
  • 众口评说“散文热”

    <正>李丹在如题一文中(《光明日报》94年10月17日)对当前的“散文热”,访问了一些学者、作家,对散文创作和出版为什么会热起来这—问题,作了如下报导.钟敬文、林非等说:散文是个性化文体,建国以后一直强调阶级斗争,所以散文无法流行.今天社会气氛比较宽松,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写作不一定篇篇“文以载道”,这就给作家以充分的施展天地.

    1994年06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2 ]
  • 作家的“边缘化”

    <正>刘心武在《求而不追》(《文艺争鸣》1994年5期)一文中指出:在这几年所出的新书里,算得上“沤心沥血”的,是长篇小说《四牌楼》.它开笔于1986年,1987年、1989年停顿,1991年重弄,毁掉已有手稿的大半——不是不得己,是自己不满意,这样又断续地写到1992年,终于完稿,1993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无非是把自己想写的,尽量写得自己满意罢了.

    1994年06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9 ]
  • 历史转型时期的文学变革——试论新时期的现实主义小说

    张德林

    <正>一、用世界意识审视中国当代文学现象如何评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我国新时期文学的思想、艺术价值以及它今后发展的历史走向,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具有宏观的艺术视野,树立起真正的现代意识,世界意识,全球意识; 只有把历史转型时期的我国当代文学的变革,设置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作为20世纪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审视,许多问题的实质便有可能看得清楚些.

    1994年06期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12 ]
  • 中国文化中的反智主义传统

    <正>《上海文学》1994年9期“批评家俱乐部”以对话方式刊出《民间文化·知识分子·文学史》一文,其中陈福民说:目前对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过度贬抑,除了多种现实原因外,我认为还与中国文化中的反智主义传统有关,知识、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价值原则,关于艺术、社会进步的乌托邦情怀,都是这个传统蔑视、嘲讽的对象.近代以来一个要害问题就是“农民对知识分子的拒绝”.启蒙的失败有某种历史合理性,可是对这种合理性的认同不能成为知识分子自弃、自罪的合法根据.个人与历史、美与进步的悖论关系已经成了现代知识分子无法治愈的精神创伤,

    1994年06期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37 ]
  • 同构性与异质性

    <正>雷达在《论世纪眼光与新状态文学》(《文艺争鸣》1994年5期)一文中指出:一切都非单因单果,每进一步,必会牵动民族历史 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和整个民族生存的方方面面,于是,一种更深广的反思开始了,它围绕着如何重新认识自己,认识民族和历史的现状,试图开出重铸民族灵魂的道路.这一思考重心的迁移,归根结底,就是思索我们的生存状态一先不忙下结论我们“是什么”,先弄清“我们在哪儿”.正是在研诘生存状态这—点上,我们与西方思潮具有某种“同构性”,但国情的悬殊,又使之具有“异质性”.抓住写生存状态一枢机,不但可以抓住它与以往创作潮流相互区别的特质,而且以此为轴心辐射开来,可以打通它与20世纪人文思潮,与当代中国现实,以及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诸多关系.新状态文学决不应只是一个空壳,决不应只是满足于写

    1994年06期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77 ]
  • 再论中国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情结”

    殷国明

    <正>自从现实主义流入中国,就开始了有关现实主义的争论.如今,当我们清理和总结新文学传统的时候,发现现实主义已成为文学发展中的一个“情结”,各种文化因素交结在一起,影响着当代中国文学的理论和创作.解开这个情结,似乎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毕竟能够给我们一次重新认识历史的机会.本文就试图在这方面作点尝试.

    1994年06期 5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83 ]
  • 小说和记忆

    格非

    <正>我在着手写《追忆乌攸先生》这篇小说时,第一次意识到了生命、记忆以及写作构成的那种神秘的关系.当时是在一辆拥挤而嘈杂的火车上,车厢里弥漫着一股汗渍和腐沤鱼虾的腥味.而窗外则是阳光明媚,青山如黛.树林,田野交替掠过.在长达十四个小时的旅途中,我在日记本上写完了这个故事,自始至终,我沉浸在一种隐隐的激动之中,几乎忘掉了时间.

    1994年06期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74 ]
  • “什么时候才是你自己呢?”

    <正>胡惠林在《走出世纪末——关于当代文学的文化思考》(《上海文化》1994年4期)一文中说:市场经济来了,文学在一夜之间仿佛被人遗忘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于是又大有失宠之感,什么失落啦,困感啦.《编辑部的故事》于是又衍生了故事的故事的故事.说实在的,文人的“毛”的意识实在太浓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为什么就不能把自己也认作“皮”呢?这种缺乏操守性、自由性的文化心态实在是造成中国文学的“世纪末”现象的重要原因.中国文学家文化心态的欠自由表现在另一方面,就是“主义”上的“六神无主”.于是“熊

    1994年06期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5 ]
  • 无我便是大我

    <正>韩少功在《无我之我》.(《新民晚报》1994年9月4日)一文中说:据说现代人主张创作主体的强化,作者由该成为作品真正的主角,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怎么说”,最好的内容应化作形式.这些当然是十分益智的见解,被我多次热烈拥护.不过.还有另一条见解现在很少有人说,也是应该好好说的.那就是,最好的形式应该化作内容,最好的“怎么说”应该化作“说什么”,最好的作者应该在他们的叙述对象里悄悄消失,从而达到“无我”之境.无我便是大我.古典的《史记》、《荷马史诗》等等多是无我亦即大我的作品,

    1994年06期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1 ]
  • 体验类型与创作取向

    李咏吟

    <正>由于浪漫主义者的努力,体验问题才上升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新型哲学家和浪漫主义魔术师之间已建立起一种天然的联盟,因此,无论是诗,还是哲学,都试图“描述心灵整体的内心王国”.无意识、梦幻、沉醉、欢乐、顿悟、音乐、神话也都将获得特殊意义,仿佛一切事物深处都充满着歌声.正因为如此,二十世纪美学也就格外重视这种神秘的心灵活动.运用理性的解剖刀.我们可以把这复杂而充满诗意的体验活动分成两大类型,并能从体验结构的分析入手,探究作家创作取向的心理学原因和社会学价值.这种分析是富有诗意的,但绝对不是盲目的.

    1994年06期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9 ]
  • 鲁迅对京剧的一些偏见

    <正>袁良骏在《鲁迅与梅兰芳》(《艺坛》94年第一期)中说:鲁迅十分热爱他的家乡戏绍剧,但对作为国宝的京剧却颇多偏见,这种偏见又集中表现在他对梅兰芳的评价和态度上.把“男旦”艺术和落后、畸型之类的不正常现象连在了一起.他用人民大众的欣赏趣味、习惯水平,来衡量梅兰芳艺术的成败得失.从根本上说,鲁迅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也不必讳言,鲁迅观点中也夹杂了一些似是而非、容易产生误解和混乱的成分.

    1994年06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4 ]
  • 文学批评的精神层面

    鲁枢元

    <正>以文学为营生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作家,一种是批评家.同是以文学为营生,创作与批评在文学领域中的价值与地位却相差甚殊.里尔克在《致一位青年诗人的书简》中说:“艺术作品无比孤高,艺术评论简直涉及不到它的九牛一毛”.

    1994年06期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59 ]
  • 批评中的“抢占话语权”

    <正>陶东风、金元浦在《从碎片走向建设——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二人谈》(《文艺研究》1994年5期)一文中指出:批评商业化市场化的一个结果是人们热切关注“策略”“操作”之类“炒术”,而忽视以至忘记了价值建构与文化建设的使命.这是消费时代的重要文化征兆——名实相背.当对终极价值、永恒信念的追求失落之后,批评及其消费就真正成了一种游戏,用新鲜的名词、奇异的外表、花哨的包装填补人们的精

    1994年06期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3 ]
  • 文坛的“磁化”现象

    <正>楚山孤在《作家四戒》(《文学报》1994年8月25日)一文中指出:在人际关系方面,作家应该戒“磁”.这个“磁”字可能是北京方言.表面上看起来是亲近,实际上却是粘糊,有点拉拉扯扯,说不清楚.文学有流派,作家有群体.这是在创作实践中自然形成的,尽可发展;而“磁”则不是以文学为基础,掺杂了过多的个人

    1994年06期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5 ]
  • 中国北南古代文明之异同

    <正>童恩正在《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5期发表《中国北方与南方古代文明发展轨迹之异同》长籍论文.论述如下方面:公元前三千纪后半斯,是中国北方最终形成文明和国家的关键时期.本文运用考古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生态学等资料对这一时期北方的龙山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从地理环境、农作物品粮、与相邻人群集团的关系、水利工程用需要、

    1994年06期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61 ]
  • 文学理论中内证与外证的再反思

    李贵生

    <正>“内征”(internal evident)与“外征”(external evident)是由温姆斯特(W.K.Wimsatt)及比尔斯利(M.C.Beardsley)在1945年合著的《意图谬误》(The intentionFallacy) 一文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作者的意图并不能决定作品的意义,于是区别了能确定文学作品意义的一些证据:

    1994年06期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8 ]
  • 奇妙的对称

    <正>《光明日报》94年10月11日苏美香如题一文中说:大自然有着种种严密的规律,是井然有序的.地球上的生态循环、物质不灭、能量守恒等规律便是明证.而对称,则更是大自然的一种奇妙有趣的现象,实质也是大自然的一种规律.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分为对称的白天黑夜;地球公转一年365天,有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这种春华秋实,候鸟去来的现象周而复始.便是时间对称的结果.

    1994年06期 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9 ]
  • “一X就灵”并不灵

    <正>朱相远在如题一文(《光明日报》94年10月19日)中指出:常见的一些广告词如“一用就灵、“一抹就灵”“一趟就灵”之类,都是缺少科学性的江湖语言.文革期间信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结果非但不灵,还动乱十年.各行业改革中又出现“一包就灵”,事实证明承包并不能适应所有行业,也不是解放生产力的唯一途径.“破三铁”未能“一砸就灵”,扫黄时未能“一扫就灵”,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亦未能“一放就灵”, 说明对事情不能如此简单对待.文章说:“一×就灵”并不灵.原因有三:

    1994年06期 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7 ]
  • 尼采对艺术的五点论述

    海德格尔,郜元宝

    <正>本文译自海德格尔《尼采》(第一卷),采用David Farrell Krell的英译本,Harper Row出版社1979年版.在这篇文章中,海德格尔主要从《权力意志》一书寻绎尼采对艺木的一般界说,让我们对尼采复杂的艺术思想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海氏在这同时是如何揉进他自己的存在论思想的.尽管西方研究尼采的专家对海氏的阐释曾经深致不满,但是就海氏的阐释本身而言,不仅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为美学和艺术理论开了一个新生面,而且事实上,海氏在阐释尼采的著作特别是尼采的艺术思想时,还是力求遵循尼采的思路,并非任意发挥.至于他用自己的思想来印证尼采的思想,那也是十分自然的事,实在无可厚非.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也许不是苛求海氏的解说是否处处吻合尼来的原意,而是要从中看出这两个大家之间的思想联系,并以此为契机,细想他们各自对艺术究竟说了些什么.

    1994年06期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27 ]
  • 儒学思想与韩国的现代化

    <正>韩国安炳周教授在回答记者问题时这样说:有人说儒家思想是东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现代化的障碍物,他认为儒家思想对韩国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是起促进作用的.儒家强调学问,对普及教育、扫除文盲很有意义.儒家思想对人的积极向上、奋发自强的上进精神的养成,对人的道德修养、自我人格的完善,都起了积极作用.它对防止随现代化的发展而产生的私欲、利己主义等不良倾向和社会思想的堕落可以起调节作用.东亚经济发展的成功由多种因素决定,但同儒学的主要文化思想有重要的联系.东方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集体责任心比西方人强.因在价值观方面,儒学文化倡导为别人作牺牲,忘我精神是受到普遍尊重和赞扬的美德.这些传统思想正是西方没有的.

    1994年06期 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16 ]
  • 国学研究要联系现时代

    <正>张世英在《文史哲》(94年第3期)发表《传统与现在》,指出:传统是具有社会整合性质的言行,具有使同一传统的群体凝聚在一起的稳定作用.传统具有权威性以及信仰的性质,还具有耐久性、惰性、滞后性、凝聚性、偏执性等等.

    1994年06期 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1 ]
  • 不朽意志和创造性个体

    伊拉·普罗高夫,曹元勇

    <正>本文译自伊拉·普罗高夫的专著《心理学的困境与超越》第七章,第五节.原题名是《丧失了与生活抗争力的艺术家——原型意象的另一极》.文章介绍了奥托·兰克关于不朽意志和创造性个体的心理学理论.

    1994年06期 91-9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6 ]
  • 文艺学教材及课程体系建设研讨会综述

    钟闻

    <正>受国家教委高教司委托,华中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协办的全国高校文艺学教材及课程建设研讨会于94年8月在江西庐山举行.来自近30所高校的40多位教授、学者出席了会议,就文艺学教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与会学者回顾了我国现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学教材和教学的发展历史.有的同志指出,我国过去的文艺学教材存在三种模式:中国传统理论模式、苏联理论模式和西方理论模式,其中又以苏联模式影响为大.建国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苏联季摩菲耶夫的《文学原理》等教材成为我国高校文艺学教学的主要依据和权威教材版本,对于50—60年代出现的一些由我国学者编写的教材也从体系上、观念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学理论教学中长斯存在的庸俗社会学、教条主义等不良倾向,和上述教材的盛行有密切的关系.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判庸俗社会学,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有益成份,使得文艺学研究

    1994年06期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2 ]
  • 《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总目录(总第72~77期)

    1994年06期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6 ]
  • 下载本期数据